部分銀行信用卡中心推信用分 銀行再拼個人徵信市場

2016-06-20 09:00:18|來源:北京商報|編輯:許煬

  隨著首批個人徵信牌照落地的臨近,商業銀行也開始密謀徵信領域,目前廣發、浦發等銀行信用卡中心均推出了信用評分,利用大數據對客戶的身份特徵、用卡行為、還款行為等維度對客戶進行信用綜合評分。在分析人士看來,銀行推出信用評分目的在於搶佔個人徵信市場,擁有眾多客戶資源的銀行或將成為個人徵信市場的又一個有力競爭者。

  北京商報記者發現,廣發銀行推出了基於銀行賬戶的信用分,根據客戶的身份特徵、用卡行為、還款行為及互動行為四個維度對客戶進行信用綜合評分,每月更新一次,客戶可以查詢並了解自己的信用情況。此外,浦發銀行也有類似的信用評分。

  事實上,銀行信用卡中心此前也曾利用大數據對用戶用卡、還款情況進行發掘,以此來審核用戶的提額、分期等申請,那麼,如今的信用分有何不同?北京商報記者從廣發銀行信用卡中心了解到,以往銀行對客戶的管控、風險等級的劃分銀行是不知道的,而信用分推出後,能夠多維度、更精確地展現個人的信用消費行為,根據客戶的消費偏好、習慣提供有針對性的産品和服務,客戶也能夠清晰地掌握自己的信用狀況,引導客戶優化自身的用卡行為。

  在分析人士看來,商業銀行推出基於銀行賬戶的信用評分,目的在於搶佔個人徵信市場。銀率網信用卡分析師張小恬認為,商業銀行推出信用分等信用産品與個人徵信市場的放開有很大關係。商業銀行基於大量的客戶群以及真實的經濟往來數據,在佈局徵信業務領域有著天然的優勢,未來隨著個人徵信市場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或將會有更多的銀行涉足個人徵信市場。

  融360分析師孟麗偉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央行徵信管理局于近日向各大徵信機構下發了《徵信業務管理辦法(草稿)》,《草稿》的出臺意味著徵信牌照落地不遠了。在此之前,徵信領域一直是央行徵信唱主角,基於互聯網背景的第三方徵信機構做配角的局面。《草稿》的出臺以及徵信牌照的發放,將較大程度地改變這一局面。近兩年,第三方徵信機構的影響力越來越明顯。在以上背景下,商業銀行陸續推出基於銀行賬戶的徵信評分體系,有迎頭跟進的勢頭,也勢必將改變徵信領域的整體格局。未來,考量一個人的信用情況,將會從央行徵信+第三方徵信評分+銀行徵信評分等多維度、多角度考量。同時,第三方徵信機構以及銀行的參與,也能在更大範圍上滿足社會徵信的需求。

  商業銀行進軍徵信領域有著天然的優勢,專家指出,商業銀行佈局徵信領域的優勢在於其原有的客戶基礎,商業銀行能夠很直接地採集到持卡人的金融信息,將其在本銀行內的存款信貸狀況進行關聯。同時,銀行做徵信對於自身業務的推廣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用戶為了獲得較高的信用分數,會更願意辦理諸如銀行信用卡等業務。

  “但是與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平臺相比,商業銀行很難了解到持卡人在他行的存款信貸狀況,而第三方平臺能夠較為全面地掌握用戶在各家銀行的持卡情況。”張小恬補充道,“這也是銀行佈局個人徵信領域的難點之一。”(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