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成互聯網保險新利器 安全管理水準有待提升

2016-07-13 11:11:45|來源:中國證券報|編輯:許煬

  保險公司正通過借助人臉識別等科技條件為展業提供方便,對於應用大數據“改革”業務模式非常看重,但業內人士認為,雖然大數據有利於互聯網保險發展,但行業大數據分析開展得相對較差,技術應用方面存在不均衡現象。目前,支撐互聯網金融的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發展還不成熟,安全機制尚不完善,安全管理水準有待提升。

  互聯網技術革新付諸實踐

  保險公司正在借助技術為投保人提供更加便利的風險保障服務體驗。弘康人壽發佈的2016年互聯網保險服務標準中,在保全環節引入人臉識別技術,通過後臺比對身份證照片和公安部下的身份證認證中心照片智慧比對,代替了人工認證。

  弘康人壽相關負責人表示,人臉識別技術已經比較成熟,銀行、券商等金融領域都有廣泛應用,人臉識別服務可以看作是全自助服務中的優化創新,也是將更多的半自助和人工保全服務變為智慧自助服務的解決方案。未來,弘康人壽預期將人臉識別應用到更加複雜的服務中,比如傳統服務中需要派遣人工做生存調查的生存金領取等保全項目。

  人保財險副總裁王和認為,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使得保險大規模、多樣性、實時、潛在數據的獲得及快速分析成為可能,保險價值主張將發生根本性變革。保險全面滲透到客戶日常風險管理已成為可能,未來作為傳統保險經營的核心環節,承保只是保險的前端和客戶的觸點介面,真正的核心價值體現在後端的專業化風險解決方案。

  保險業權威機構通過對國內保險公司的調研發現,中國保險企業對於應用大數據“改革”業務模式都非常看重,而且也有不少企業已開展相關實踐,且大多數未開展的險企也表示計劃在3年內開展相關應用。在被調研的保險公司中,63%的車險經營公司已開展車聯網應用,16%已開展平臺生態圈實踐。

  華夏保險董事長李飛在“2016中國互聯網保險大會”上提出,“互聯網+”時代的保險業發展的兩大趨勢:一是互聯網技術應用將大幅提高保險公司經營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升客戶體驗效果;二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將帶來客戶消費行為和習慣的改變,推動商業保險模式的改變,催生行業的創新。

  需提升技術應用能力

  前述行業權威機構對中外保險機構開展調查研究發現,互聯網技術對保險業的影響按深入程度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對傳統保險價值鏈的升級再造,稱之為“大數據改良”;另一方面是對傳統産業邊界的突破,稱之為“大數據改革”。“改良”提升了保險業的服務能力、盈利水準和企業價值,而“改革”則有可能徹底改變人們對於保險業的固有印象。其中,大數據對傳統保險價值鏈的改造與升級,主要體現在風險評估定價、交叉銷售、客戶關係管理、理賠欺詐檢測、理賠預防和緩解等五個環節。

  保監會原副主席魏迎寧表示,保險業開展大數據分析,可以發現不同群體的保險需求,有針對性地開發保險産品,減少風險的不確定性,精準定價。有了大數據分析,以前不可保的風險可以變成可保風險。同時,保險業也有條件進行大數據分析,因為保險業務的信息化和數據的集中管理使保險公司獲取了大量的數據,再加上外部數據,數據規模十分龐大,但現在保險業大數據分析開展得相對較差。

  數據也透露出行業在技術應用方面的不均衡。中國保險業在大數據應用方面的現狀調查統計結果表明,保險公司對大數據應用於“改良”的現狀中,最積極推進的為風險建模,佔比達63%;其次為風險評估與定價、新客戶獲取、活動管理,佔比均大於40%;在其它方面的應用佔比尚較低,特別是索賠預防緩解方面,僅有11%的保險公司正在開展。分析人士認為,過去保險企業IT 技術的應用,側重於通過數字技術拓展銷售渠道,重點提升網銷、電銷及移動展業能力。未來,互聯網技術將顛覆性地變革保險公司的基本商業模式。

  復星保險集團執行總經理高立智認為,互聯網保險防範風險的重點在銷售誤導和信息安全,全面、充分地信息披露和風險提示尤為重要。目前,支撐互聯網金融的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發展還不成熟,安全機制尚不完善,安全管理水準有待提升。互聯網保險的業務數據和客戶個人信息全部電子化,信息安全若得不到有效保障,將有可能釀成業務數據和客戶信息滅失、洩露的重大風險。(李超)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