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新舊動能轉換 銀行業釋放正能量

2016-07-15 09:57:20|來源:金融時報|編輯:許煬

  堅定不移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新的經濟結構,加速新舊動能轉換,成為當下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步入關鍵時期的必然選擇。

  自去年以來,隨著我國新一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作為我國金融的主體,商業銀行在服務“三去一降一補”的過程中作出一系列創新嘗試,至今取得了一定成效。當下,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正邁入關鍵期,商業銀行通過引導市場資金的流動與運用,能夠起到聯通、協調不同行業發展的重要作用,從而在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釋放巨大能量。

  發揮引導與協調作用

  在經濟新常態大環境下,發揮銀行業對新經濟的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既是銀行業自身突出重圍、轉危為機的需要,更是我國經濟結構性改革進程中的關鍵一環。

  “商業銀行是我國金融的主體,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大關鍵。商業銀行要降低信貸杠桿、盤活信貸存量、調整信貸結構、轉變風險觀念,帶動全社會落實好‘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賀強表示。

  作為我國金融的主體,銀行業能夠通過引導市場資金流動與運用,影響不同行業的發展方向和路徑,從而在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釋放巨大能量。

  通過運用市場化的手段引導資金從“兩高一剩”行業中逐漸退出,以實現去傳統行業過剩産能的政策目標。與此同時,通過金融創新,可以將更多的社會資源配置到具有高發展潛力、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興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促進實體經濟的結構轉型,實現補經濟結構短板的目標。

  從各家商業銀行的發展規劃來看,支持新舊動能轉換已成為其未來發展戰略的重點。

  “銀行業需要緊緊圍繞‘十三五’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和關鍵舉措,找準服務實體經濟的重點領域和重要環節,改進服務方式,改善服務品質,提高服務水準。在支持國家經濟社會重點領域改革發展上下工夫,通過優化信貸投向、科學合理定價,支持‘中國製造2025’戰略,支持傳統産業改造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不斷提高綠色信貸服務水準;加大對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以及‘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的支持力度,持續拓展業務發展新空間。”民生銀行董事長洪崎此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一升一降”顯成效

  從近期取得的實際市場成效來看,商業銀行在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切實發揮了一定的助推作用。

  一方面,各家銀行積極貫徹對過剩行業貸款分類指導、有保有壓的政策。在信貸規模的壓降方面,各銀行機構採取了具體措施。如在名單制管理的基礎上,農行將客戶細分為支持類、維持類、壓縮類、退出類,對客戶準入及要求作出明確規定;對産能過剩企業分區域、分行業實行融資總量控制、上收審批權限等方式,推動優化貸款結構。工行則對過剩行業企業實施分類管理,對風險較大的企業制定風險防控預案。

  另一方面,在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匯聚起的新動能下,銀行業積極對接創新創業企業輕資産、高成長、高風險的特性,取得了業務創新、産品創新和技術創新的有效進展。

  典型的例子包括,興業銀行為創業企業、創新型企業量身定制了融資産品。該行集“債權融資、股權融資、結算理財、顧問服務”為一體的“創業金融”服務體系正式推向市場,並創新推出“創業貸”、“三板通系列産品”和“V創享”小微企業特別行動計劃;北京銀行針對高成長性小微企業,創新推出“成長貸”、“文創普惠貸”等産品,並成立了國內銀行業首家創客中心;農業銀行發佈《關於支持眾創空間發展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意見》,將金融服務的觸角延伸至創客空間、創業咖啡、創新工場等新型眾創空間,大力支持各類“創客”、高校畢業生、返鄉人員以及農村婦女創業,並對優質眾創空間、創新創業企業適用相對優惠的利率定價條件。

  未來還需苦練內功

  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儘管銀行業已作出諸多努力並取得一定成效,但客觀而言,無論基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在要求,還是商業銀行自身把握機遇、應對風險的需要,銀行業都還需苦練內功、提高能力,打好金融服務組合拳。

  一方面,需要進一步提升服務效率與創新能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體現為提高社會全要素生産率,銀行也要從此前主要依靠規模擴張為主的外延式增長模式,轉向主要依靠産品、業務、行銷、管理創新和優化內部生産要素配置的內涵式增長模式。以持續的金融創新,幫助客戶創造價值,在創造價值的過程中適度分享價值。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反映在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層面,主要通過提升全資産經營能力,重塑資産負債表,以升級版的經營管理能力,服務升級版的實體經濟需求。”北京銀行董事長閆冰竹表示。

  另一方面,還要回歸風險管理的本質。在新舊動能轉換中推進去産能、去杠桿,導致銀行不良貸款反彈壓力普遍加大,這對銀行風險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短期而言,要應對去産能可能帶來的貸款風險加速暴露;長期來看,銀行需要從此前的被動防範風險向主動承擔風險、管理風險轉變,並通過管理風險來獲得風險收益。

  除此之外,銀行業自身同樣需要一場供給側改革以適應經濟發展要求。伴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推進,必然在更廣範圍、更深層次上創造新供給、釋放新需求。商業銀行需要把握産業融合、技術升級的大趨勢,從以往單一的“存貸匯”服務向綜合化、全流程、一站式的綜合金融服務轉變。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