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銀行催生銀行新形態

2016-08-29 09:52:53|來源:金融時報|編輯:許煬

  毫無疑問,中國已全面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據2016年中國互聯網協會發佈的《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狀況及其安全報告(2016)》顯示,中國境內活躍的移動互聯網網民已經達到了近8億人。這意味著幾乎每個人都能拿著手機隨時隨地進行社交、消費、娛樂、閱讀等在線行為,我們已經全面進入“碎片化時代”。 

  因此,去傳統的銀行網點排隊辦理業務已成為一件“奢侈”的事情,在移動端解決金融問題也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的首要選擇,“碎片化金融”正在成為未來金融行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就我國銀行的發展歷程來看,從傳統的銀行物理網點到網上銀行,再到互聯網銀行的成立,金融服務的便利性在逐步提升。2014年獲批開業的首家互聯網銀行——微眾銀行,沒有設立物理櫃檯和網點,獲客、風控、服務等業務均可以在移動App端完成,成為互聯網時代的一種新的銀行形態。 

  有學者表示,“碎片化金融”的出現,使得全能型的銀行賬戶不再是大眾所必需的,如微眾銀行一樣,擁有相對完善的存款、理財投資的Ⅱ類賬戶的新型銀行,成為人們追求簡單便捷的另一選擇。這也是像微眾銀行、網商銀行這類互聯網銀行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場所變得不重要 

  IBM大中華區副總裁王天羲曾説過:“未來銀行不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種行為。”傳統銀行通過網點提供業務和服務的經營模式,是可以改變的。在國外,已有多家基於移動端的新型銀行出現,如英國的Atom銀行、德國的Number26銀行和美國的Simple銀行等,都是將移動應用作為金融服務的載體,並圍繞個人客戶的綜合需求挖掘業務的銀行。 

  在我國,互聯網科技的發展和客戶行為的轉變,也正在改變銀行的未來。傳統銀行紛紛大力發展手機銀行、微信銀行和網上銀行等電子銀行渠道,使用手機銀行的客戶比例也從2014年的21%上升到2016年的55%,客戶更傾向於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使用在線渠道,而越來越不願意去網點辦理高頻率但是低值的業務。 

  有著“國內首家互聯網銀行”之稱的微眾銀行剛上線時,就明確提出不設立物理網點和櫃檯,所有獲客、風控、服務都在線上完成。“場所”的概念,對於微眾銀行而言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7×24小時的“無處不在”的在線服務。 

  微眾銀行抓住用戶大量辦理高頻低值業務的金融服務的需求,通過互聯網的“長尾效應”,為原本容易被忽視的用戶群體提供特色化、差異化的服務,為“長尾客戶”解決了去網點辦理業務時間成本高、金融服務成本高、借錢困難等“痛點”,讓人們隨時隨地享受低成本的金融服務。 

  技術驅動銀行業態發展 

  麥肯錫諮詢在近日發佈的一份研報中這樣“預言”:隨著移動設備的普及,App銀行模式會得到快速發展。 

  眾所週知,移動App銀行發展的一個重要支撐就是科技。據了解,微眾銀行的科技人員佔比接近50%,通過不斷地科技創新,微眾開發了移動應用、人臉識別、雲計算等“黑科技”,使得微眾銀行可以在沒有網點的情況下,實現在線開戶、理財業務。在開戶過程中採用的客戶身份核實技術,基於騰訊優圖自研的“人臉核身”技術,通過逐步添加完備的“異步審核”流程和“在線視頻補充核身”,最終建立了高準確度的閉環“遠程人臉核身”服務,用戶操作簡單,整個流程不超過140秒,誤通過案例比例低於百分之一。 

  正是科技的發展和運用,不但使消費者能體驗到更便捷、快速的服務,還大幅降低了用戶使用金融服務的成本。正是基於此,微眾銀行App上線僅一年多就擁有了超過5595萬名用戶。從這一數字來看,人們對新型銀行的接受程度比預期更快,科技的發展也正在驅動銀行業態轉型和多樣化。微眾銀行首席運營官萬軍曾表示:“從互聯網銀行發展的角度而言,單純在網上辦業務、買理財還遠遠不夠,微眾會多些互聯網思維,從小處、細處著手,為客戶提供更好的體驗,讓金融服務更放心更舒心。” 

  App in App 衍生新形態 

  面對微眾銀行、網商銀行等互聯網銀行的快速發展,傳統銀行也快馬加鞭,不僅開發自己的移動端App,並且採取和新型互聯網銀行進行合作的方式,來迅速適應“碎片化時代”大潮的衝擊。 

  業內普遍認為,由於傳統銀行與新型銀行在各自優勢上有不可替代的特點,傳統銀行給用戶更多“安全感”,新型銀行則通過技術上的革新,帶來全新的用戶體驗;他們二者在未來不應是相互獨立、競爭的關係,銀行業的健康發展取決於他們二者之間的有機融合。新型銀行通過輸出産品設計基因與産品迭代基因,幫助傳統銀行提升用戶體驗,是銀行業新的發展趨勢。 

  App in App就是微眾銀行與傳統銀行合作共贏的一個典型案例。微眾銀行App以SDK的形式嵌入到合作銀行的App內,合作銀行的客戶不僅可以體驗其自家App服務,還可從其App內部進入微眾銀行App,體驗微眾銀行提供的服務。這種模式既不改變合作夥伴對客戶的接觸渠道,也不改變客戶對自己資金的管理習慣,還省去了重新下載App、註冊、充值等繁瑣環節,讓客戶方便、快捷地獲得微眾銀行提供的産品和服務。這極為符合微眾銀行早前對自己“連接者”的定位。 

  對此,微眾銀行首席信息官馬智濤表示:“微眾銀行希望向銀行同業夥伴輸出科技能力,幫助合作銀行降低其建設自有系統的資源成本和時間成本,助力同業夥伴迅速實現‘互聯網+’戰略,落實普惠金融的實踐。” 

  很明顯的一點是,互聯網時代中國銀行業正在美麗蝶變,這一切對於消費者來説是一個值得期待的事。在新型銀行與傳統銀行的共同努力下,消費者可以在“碎片化時代”體驗到更好的普惠金融服務。(楊洋)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