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普惠金融彎道超車中國經驗或將惠及全球

2016-09-06 08:26:59|來源:南方日報|編輯:許煬

  9月5日,G20杭州峰會閉幕。本屆G20峰會達成近30項主要成果,成為歷屆峰會成果最豐富的一次。其中,《G20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下稱“《原則》”)備受關注,有望成為該領域的第一份國際性指引文件。  

  《原則》對全球普惠金融的發展做了一個全新的頂層設計。有專家表示,《原則》明確了用數字技術發展普惠金融是未來的方向。由中國主要推動制定的這份文件,也被認為是中國對世界金融系統作出的一個重大貢獻。   

  為什麼地位如此高?  

  破解全球普惠金融未解難題  

  “‘創新’和‘包容’是此次G20峰會的重要主題,《原則》將惠及千千萬萬的普通民眾,並將促進數字經濟的發展,充分體現了創新和包容性。”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表示。  

  對於普惠金融能有效減少貧困、激發創新活力、縮小貧富差距,世界各國早已達成共識。“實際上,普惠金融一直是G20國家非常重要的議題,但是在最近幾十年內都沒找到好的解決辦法。雖然過去在孟加拉、印度有不少嘗試,中國也有村鎮銀行、小貸公司的探索,但總體來説全球金融的覆蓋人群、服務能力和種類都是不理想。”參與《原則》討論與制定的螞蟻金服研究院副院長李振華説。

  世界銀行2015年發佈的《全球金融包容性指數》顯示,目前全球仍有20億人沒有銀行賬號;僅有10%的人有信用卡;有貸款需求的人,僅有21%的人能通過正規金融機構獲得服務。  

  而近年來,得益於新科技在金融中的應用,普惠金融獲得了巨大發展。依託移動互聯、雲計算和大數據等數字技術的“數字普惠金融”,能夠降低金融服務門檻和成本,提高金融服務效率和體驗,實現商業上可持續的普惠金融體系,被認為是普惠金融的發展方向。  

  今年初,國務院印發《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其中指出,到2020年,要建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普惠金融服務和保障體系,特別是要讓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貧困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及時獲取價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務,使我國普惠金融發展居於國際中上游水準。  

  但數字普惠金融在過去從來沒有在G20框架下做高級原則的制定,為了把數字普惠金融的做法和經驗進一步向全球推廣,使得全球更好地利用金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方專家委員會負責起草《原則》初稿,提交給G20普惠金融工作組,經過幾輪來回易稿完善後,將提交G20峰會討論,獲批後就將推廣擴展到全世界,成為普惠金融的一項行動綱領。  

  為什麼由中國牽頭?  

  中國做得最好探索最多  

  “我國央行在去年G20安塔利亞峰會中提出用數字技術推動普惠金融的重要抓手,得到了G20國家廣泛的支持,而且在數字技術在金融的應用上,全球探索最多的、應用最廣的不是美國,恰恰是中國。”李振華説。  

  為什麼是中國牽頭制定《原則》?李振華解釋,近年來,中國信息基礎設施以及移動互聯網等發展非常快,在數字金融領域作出了很多嘗試,取得了很大成績。  

  《北京大學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數字普惠金融惠及超過4.5億老百姓;為大量原本難以接觸到金融網點的農民、農民工、中老年、殘障人士等提供了安全、便利、易用的金融服務。  

  並且,中國數字技術推動普惠金融發展水準5年增長5.5倍,遠超傳統普惠金融。有資料顯示,以小額貸款為例,尤努斯創辦的格萊珉銀行是工業時代普惠金融的典範,39年服務865萬農村婦女,累計放貸165億美元;而網商銀行用大數據創新小微企業信貸模式,僅用5年時間累計服務400多萬家小微企業和個人創業者累計投放貸款超過7000億元,達到格萊珉銀行的4倍多。  

  專家比較中美兩國分析,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迅速主要有兩點原因:  

  第一,我國金融服務不論從産品、能力還是效果,還有很多痛點,新技術的出現迅速解決了這些痛點,數字金融獲得廣泛應用。而美國傳統銀行服務完善,數字技術對其替代和推動並不大。  

  第二,不同於美國金融體系較好的參差性,各種金融機構豐富,金融産品差異明顯;我國較多依賴銀行,而普通大眾分散量小,且各地區發展不均衡,對於人口稀少的偏遠地區,通過物理網點來進行傳統金融服務成本很高。而數字技術的應用可以極大程度破解制約,邊際成本很低甚至為零。比如支付寶、微信、商業銀行的手機銀行等,不僅極大提高服務能力,還降低服務成本。  

  “中國在這個領域做得最好,探索最多。而且作為本屆G20主席國來牽頭也是義不容辭。我們希望能將全球特別是中國對數字普惠金融的實踐經驗和其中可能産生的問題,做出總結和提煉,形成全景式圖譜和可操作層面的東西,通過G20峰會在成員國家乃至全球範圍內進行推廣。”李振華説。  

  “在金融方面,中國從來不是領先的。但在數字普惠金融方面,中國的發展值得驕傲。”同樣參與《原則》的討論和制定的螞蟻金服首席戰略官陳龍説。“以前中國很難有機會為世界金融發展做出貢獻,這可以看成是中國對全球金融體系做出的一大貢獻。”李振華補充。  

  8項原則怎樣發揮作用?  

  將“數字化”作為首要方向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介紹,《G20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包含了8項原則,66條行動建議,是國際社會首次在該領域推出高級別的指引性文件。  

  這8項原則分別是:倡導利用數字技術推動普惠金融發展;平衡好數字普惠金融發展中的創新與風險;構建恰當的數字普惠金融法律監管框架;擴展數字金融服務基礎設施;採取盡責的數字金融措施保護消費者;重視消費者數字技術知識和金融知識的普及;促進數字金融服務的客戶身份識別;監測數字普惠金融進展。  

  這些原則怎樣發揮作用?“大致分為3個邏輯。首先是明確全球各個國家進行普惠金融嘗試的時候,要把‘數字化’作為首要方向,把數字普惠金融作為首要工作,甚至是作為國家戰略性質來推進。”李振華説。  

  李振華説,“在落實層面,要建立和擴大基礎設施和生態系統,這些是實現數字普惠金融的基礎。包括領域非常廣,比如提供電信電力基礎設施,去加強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接入;又比如要把線下網點和線上結合,探討動産領域的抵押貸款;另外還有建立數字的信用評價和報告系統,主要依靠大數據進行評估。”  

  他繼續分析説,還需要提高認知和普及工作。要在公眾中加強數字普惠金融的推廣,擴大和增進公眾金融基本素養,意識到電子商務、通信網絡、數字支付是什麼並鼓勵使用。以及普及賬戶體系,發展與網絡相適應的身份驗證方式方法和系統。  

  “另外,還要建立與數字普惠金融相適應的監管系統。沒有監管容易出問題,中國也啟動了一些對該領域的整頓,對普惠金融運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負面影響進行監管覆蓋。”李振華説,還有專家提到,要真正採用新的技術識別風險,來做好創新與風險的平衡,同時加強消費者保護,這也是《原則》強調的。  

  陳龍認為,普惠金融對於中國和世界都是意義深刻,評判一個好的普惠金融標準有四個維度,而通過“數字化”能很好實現這幾點。第一是“普”,讓所有階層和個體,在所有需要金融的時間和地點,都可以獲得金融服務。第二是“惠”,成本是可承擔的。第三是“全面”,好的金融不止是有支付、有賬戶,還包括融資、理財、保險、信用等需求。最後是“可持續”,對商業機構來説,並非完全公益,而要從商業上要可持續,成本足夠低,效率足夠高。  

  據透露,此次峰會除《G20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外,還有《G20普惠金融指標體系》升級版和《G20中小企業融資行動計劃落實框架》也被提交討論。(南方日報特派記者 肖文舸 趙楊 實習生 蘇倩怡)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