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廠商佈局移動支付領域 和掃碼支付展開同質化競爭勝算不大
日前,華為和小米相繼宣佈與中國銀聯達成合作,佈局移動支付領域,推出了基於NFC技術的Huawei Pay和Mi Pay。這讓不少人認為,近場支付將迎來自己的春天,在龐大的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中分得一杯羹。
早在2010年亞運會之前,中國移動就曾推出基於NFC技術的“電子錢包”和電子門票。然而,當時搭載NFC晶片的手機尚未普及,線下支持NFC的POS機數量也非常有限,近場支付一直雷聲大雨點小。
隨後,以支付寶和微信為代表的掃碼支付,更讓NFC幾乎陷入“絕望”。隨著包括滴滴快的“燒錢大戰”、O2O外賣“血戰到底”,互聯網廠商用大把的真金白銀真正培養起了用戶的消費習慣。從便利店到餐廳,掃碼支付已經滲透進消費者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數據顯示,在整個移動支付市場中,掃碼支付所佔市場份額已超過80%,而截至今年第一季度,銀聯在移動支付中的市場份額僅有0.69%。
如果説蘋果、三星分別發佈NFC産品還可以説是寄希望於移動支付形勢並不明朗的國際市場,那麼包括華為、小米在內的國産手機廠商為何還要前赴後繼地進入這一“現實很骨感”的領域?
一方面,移動支付的商業模式非常明朗,贏利頗為客觀。支付寶和微信向線下商戶收取的支付費率在0.6%到2%之間不等。這就意味著,只要用戶有消費移動支付平臺就有分成。同時還可以借由用戶的黏性和賬戶餘額,推出諸如理財、保險、徵信等諸多延伸服務。
另一方面,手機廠商也在尋找著尚有生機的NFC應用場景。以Mi Pay為例,其最重要賣點就是手機可刷公交卡。小米方面稱,目前Mi Pay已能支持包括上海、深圳、北京、廣東、蘇州等5省市的公交卡刷卡,小米為了吸引用戶使用,甚至對開卡費進行了補貼。在實際應用中,坐公交刷手機顯然比掃碼更為便捷。從這個角度來看,NFC未來的商機正在於找到適合自己的場景。在公交卡之外,隨著大容量NFC晶片技術的成熟,NFC還可以用於各種身份認證,電子憑證等應用場景,特別是在各種對安全性要求更高的垂直行業和領域。比如在煙草行業,目前已有作為客戶唯一身份識別標誌的NFC卡出現,零售商批發捲煙時必須通過刷卡進行確認。
錯過的機會一去不復返,“一口吃成胖子”只能是幻想。手機廠商需要保持清醒,和掃碼支付展開同質化競爭勝算不大,依然要尋求有競爭力、差異化的場景服務和産品,為自己在移動支付市場中創造貨真價實的機會。(原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陳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