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還是金融詐騙? 網絡互助保險“不保險”

2016-10-17 09:53:00|來源:經濟參考報|編輯:許煬

  “預存9元,最高可獲30萬元保障”“出一碗牛肉粉的錢,得到40萬元疾病保障”……最近風靡全國的各大網絡互助平臺紛紛打出類似廣告,承諾只要消費者繳納3元至9元資金成為平臺會員,便可獲得10萬元至50萬元不等額度的疾病“保險”。

  作為“互聯網+”新産物,網絡互助平臺如今越來越深陷輿論漩渦:“互聯網+互助”是否將革掉傳統保險公司的命?是創業先鋒還是非法集資?這些遍地開花、日益強大的保險“遊擊隊”能否轉正?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網絡互助“叫板”傳統保險

  “網絡互助就是以互聯網為基礎,為會員提供風險共擔的平臺。所有會員均自願加入和自由退出,健康時花費幾元錢去幫助他人,自己患病時也能得到別人的回饋幫助。”校友互助CEO林海説。

  在廣州一家餐飲企業工作的謝欣兩年前就開始接觸網絡互助平臺,自稱“互助達人”,他的手機裏裝了5款互助平臺的客戶端,已經參加過十多次互助活動。“點開客戶端就能看到誰需要幫助,不管對自己的保障能否兌現,反正每次只要捐三五塊錢,就當是多買了個麵包。”謝欣説。

  與傳統商業保險相比,網絡互助平臺多以支付成本低、保障金額大作為“吸粉”的優勢。網絡互助平臺“水滴互助”在其官網推出的少兒健康互助計劃宣稱:預存9元,最高可得30萬元保障,保障疾病涵蓋白血病等50種大病;e互助平臺在其官網推出的家庭守護抗癌無憂計劃宣稱:充值30元,成為計劃會員,最高可獲30萬互助金。

  “交了3元,獲得最初的保障資格後,就必須持續參與互助活動才能維持這個資格。按照單次互助活動人均分攤3元計算,如果一年中平臺有20次募捐,那麼會員個人的繳費金額就達到60元。”螞蟻互助創始人廖曉平説。

  儘管當平臺會員出現事故的頻率增加時,要維持會員資格所付出的金額也將隨之增加,但參與網絡互助平臺項目的消費者並不少。“抗癌公社”宣稱,從發展至今,社員人數達“31萬+”,31萬社員遍佈30多個省份;“水滴互助”官網的數據顯示,已經有超過137萬會員;e互助平臺官網數據顯示,累計註冊人數已經超過105萬。

  “現在整個行業估計有大大小小的平臺近百家,總會員人數估計在500萬左右。”林海説,今年上半年,行業也迎來了風險投資的春天。根據幾個主要案例推算,上半年行業收到風險投資累計近2億元。

  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儘管各大網絡互助平臺都在官網顯著位置標明瞭會員人數,以表明自己的“人氣”,但並不能排除這些數據存在水分,有的平臺可能花錢買會員,有的甚至存在會員資料造假。

  在網絡互助業內人士看來,網絡互助與傳統保險存在本質差別。林海説:“互助並非保險,至少有這麼幾個不同:一是公益性不同。網絡互助是非營利的,而商業保險以營利為目的,相比而言網絡互助的公益屬性更強。二是補償的時序不同。網絡互助是在事故發生後,根據受助者需要,在會員群裏進行資金募集;商業保險是在事故發生前,通過精算採取前付費方式。”

  廖曉平也認為,網絡互助與國外盛行的互助保險具有一定相似性,但並不能就此認定網絡互助為保險,畢竟沒有經過保險主管部門的産品審批。

  創業創新還是非法集資?

  多數網絡互助平臺自身承擔風險的能力比較弱是不爭的事實,風險防控始終困擾著這些稚嫩的公司。同時,網絡互助平臺難以回避涉嫌非法集資的風險。

  螞蟻互助位於廣州市東風東路上的一棟大樓裏。記者在螞蟻互助的辦公室內看到,墻壁上貼著公司成長記錄表、計劃表等,沿著墻壁擺著兩排電腦和辦公椅子,中間只剩下一條窄窄的人行通道。

  儘管辦公場地簡陋,但螞蟻互助的發展情況不錯。廖曉平告訴記者,去年9月註冊了這家公司,6個創業夥伴暫時租用了10平方米的辦公場地,目前公司處在蓬勃發展期,會員數量已經達到8000個。

  校友互助位於深圳市軟體産業基地內的一個創業孵化器,租用了12個辦公桌,跟十多家初創公司聚集在同一個大平面。林海説:“這裡的租金很便宜,適合初創公司,而且大家一起創業氛圍很好。”

  多數網絡互助平臺自身承擔風險的能力比較弱是不爭的事實,風險防控始終困擾著這些稚嫩的公司。“網絡互助是個好東西,但真怕碰上騙子,互助平臺要解決風險防控的問題,還要解決信任度問題。”廣州市民黃鑫説。

  業內人士坦言,有的網絡互助平臺儘管資金託管在銀行,但銀行還是按照他們的指令行事,並不能完全杜絕資金使用風險。

  另一個風險就是會員製造事故騙取互助資金。廖曉平説,雖然互助平臺對會員身份核準、健康狀況篩查、患病情況採取了第三方保險公估公司進行評估和調查,以減少會員騙保行為,但是挑戰和道德風險仍然存在。目前部分平臺採取較多的風險防控方式是:會員加入互助平臺後需經過180天的觀察期才能獲得互助資格。

  互助平臺最大的生存壓力還來自保險監管部門。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曾發佈風險提示稱,互助計劃的經營主體不具備保險經營資質,部分經營主體的持續經營能力和財務穩定狀況存在隱患,消費者可能面臨資金安全難以保證、承諾保障無法兌現、個人隱私洩露、糾紛爭議難以解決等風險。

  “目前是在夾縫中生存,一不小心踩了保險的紅線,就會被保監會警告甚至有可能要關門。”深圳一家網絡互助平臺負責人説。

  廣東南方福瑞德律師事務所律師向蘭金説,網絡互助平臺多利用會員繳納的入會資金或捐助資金成立資金池,無法擺脫非法集資的嫌疑,隨時可能被取締。

  有的已夭折 有的被約談

  儘管網絡互助平臺整體上呈現出蓬勃發展、熱度升溫的態勢,但整體發展並不平衡,其中不乏經營困難甚至夭折的個案,有的直接被保險監管部門點名批評。

  今年7月深圳未來互助平臺倒閉,在業界掀起不小的波瀾。7月7日,未來互助在其微信公眾號上發佈了《關於未來互助停止運營的公告》,公告稱:“經過一個多月時間的運營,因參與互助的人數沒有達到預期,導致未來互助正式運作後,參與的會員平攤費用可能會高達1000元/年,這違背了我們想為會員提供一個低成本保障的初衷,我們決定自2016年7月7日起停止運營未來互助項目。屆時,所有充值加入的會員,充值款將全部退回。”

  未來互助隨後分別於7月19日、8月8日發佈《關於未來互助會員遷移眾托幫平臺的公告》,未來互助所有有效會員全部由上海“眾托幫”互助平臺承接,同時宣佈未來互助將於8月12日正式關閉。

  另一家網絡互助平臺則罕見遭到中國保監會嚴厲批評。5月3日,中國保監會官網發佈《有關部門負責人就“夸克聯盟”等互助計劃有關情況答記者問》,保監會有關負責人稱:去年以來,部分互聯網公司基於網絡平臺推出 “夸克聯盟”等互助計劃,主要集中在意外互助和重大疾病互助領域,近期又涉及所謂車輛風險。需要強調的是,這些互聯網公司不具備保險經營資質或保險仲介經營資質,互助計劃也非保險産品。相關互助計劃沒有基於保險精算進行風險定價和費率厘定,沒有科學提取責任準備金,同時也沒有政府部門的嚴格監管,在財務穩定性和賠償給付能力方面沒有充分保證。

  中國保監會指出,有的互助計劃假借保險名義進行宣傳,以所謂“超低價保障”和産品創新為噱頭開展行銷,將兩者進行不客觀地比較和掛鉤;有的網站將互助計劃和保險産品混搭銷售,極力混淆兩者之間的區別,具有相當的迷惑性和隱蔽性,容易使消費者誤以為互助計劃是保險産品或所謂“互聯網+保險”的新型産品。這些做法既擾亂了正常的金融市場秩序,也可能使消費者權益受到嚴重損害。

  “遊擊隊”能否變成“正規軍”?

  業內認為,網絡互助平臺基本處於經營灰色地帶和監管真空地帶,急切希望金融監管部門主動介入,為行業設定行為準則,制定相關監管規則,對潛在風險進行管控。

  e互助在官網公示,該平臺會員累計充值金額已經達到4923萬元,累計互助金額達到3203萬元;保保集在官網推出的“夸克綜合意外互助計劃”累計互助金額超過405萬元,推出的“夸克1號中青年大病互助計劃”互助金額達到583萬元。一家網絡互助平臺宣稱,已經獲得騰訊、高榕資本等5000萬聯合投資。

  儘管網絡互助平臺互助資金及沉澱資金持續增加,甚至伴隨資本大舉介入,但各平臺的盈利模式並未隨之形成,有的平臺甚至是在“燒錢賺吆喝”。林海坦言,現在絕大多數平臺都處於燒錢階段,還沒有明確的盈利模式。

  “互助本身並非營利點,一味追求營利也有違網絡互助的初衷,現在的主要任務是圈足夠多的用戶,之後再去考慮商業變現的問題。”廖曉平説。

  在廣州一家小型民營企業工作的宋燕説:“公司沒有給買醫療保險,我也沒有多餘的錢買商業醫療保險,網絡互助正好能夠讓我以可以接受的低價,獲得較大的保障。”對網絡互助,類似的態度在中低收入群體中尤其普遍。

  林海説:“針對現階段的情況,網絡互助有兩個發展方向,第一是走公益道路,第二個就是網絡互助平臺獲得相互保險經營牌照,從‘遊擊隊’變成‘正規軍’,在政策監管範圍內名正言順經營保險。”

  廖曉平説,網絡互助平臺基本處於經營灰色地帶和監管真空地帶,急切希望金融監管部門主動介入,為行業設定行為準則,制定相關監管規則,對潛在風險進行管控。林海説,網絡互助需要監管層的引導和規範,但監管也要有寬容度,為新生事物的發展留足空間。(歐甸丘 呂光一)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