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支付機構被收購成常態
由於監管趨嚴、利潤空間縮窄,小型支付機構的生存現狀堪憂。日前,北京預付卡公司北京國華匯銀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華匯銀”)被新華金控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華金控”)出價7000萬元進行全資收購,這也是國華匯銀三年內第二次被轉手。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自今年以來,小型支付機構被大集團收購成為常態,其中美團點評、唯品會、美的等集團紛紛發佈消息收購小型第三方支付機構。在分析人士看來,被收購或將成為小支付機構的最終歸宿。
三年兩次被轉手
貴州長征天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天成控股”)日前發佈公告稱,與新華金控簽訂《股權轉讓協議書》,轉讓該公司下屬全資子公司國華匯銀100%股權,轉讓價款為7000萬元。
公告顯示,本次股權轉讓價款7000萬元分三期支付。公開資料顯示,國華匯銀成立於2009年,2012年開始申請支付業務許可證,于2013年7月獲得支付牌照,被許可在北京市範圍內開展預付卡業務,支付牌照有效期至2018年7月5日。在獲得支付牌照4個月後,即2013年11月,天成控股旗下的貴州長征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宣佈以3000萬元的價格收購國華匯銀100%股權。國華匯銀成為天成控股全資子公司。
分析人士表示,相比市面上高達5億元的支付牌照售賣,國華匯銀的轉讓價格確實不高,主要因為國華匯銀只具備預付卡業務資格,同時近兩年業績還出現了持續虧損。天成控股公告顯示,國華匯銀去年凈虧損1369萬元,今年上半年虧損537萬元。
能否扭虧為贏成關鍵
易觀智庫高級分析師李子川表示,在支付領域,由於監管趨於收緊及市場業務需求不斷擴大,支付機構即使業務量不高或者是無業務量的裸牌,在市面上已經炒到了6億-8億,較以往市場價格有大幅增長,當然也分業務類型,像單純預付卡及電話支付低很多。
也有業內人士透露,支付牌照價值最高的是互聯網支付牌照,其次是移動支付牌照,然後是銀行卡收單牌照和預付卡牌照。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薛洪言表示,隨著中央“八項規定”的落實和互聯網支付小額支付賬戶的普及,近年來主打線下購物的預付卡業務受到較大衝擊,相關企業的業務規模基本均遭遇不同程度的縮水,這也對預付款牌照的價值産生了負面影響。因此,雖然7000萬元遠低於一般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價格,但就預付款牌照而言,是一個合理的價格。
對於“新東家”新華金控而言,7000萬元收購一家持續虧損的企業又是打的什麼算盤?官網顯示,新華金控是一家創新型金融集團,支付業務是金控佈局的重要部分。在薛洪言看來,行業和企業層面的負面因素已經在價格中進行了反映,對新華金控而言,佈局預付卡牌照不在於是否合算,而在於能否扭虧為盈,這將考驗企業的管理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
小支付機構被收購成常態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小型支付機構被大型集團收購成為常態,今年以來,至少有5家集團通過收購小支付機構獲得支付牌照。
眾多收購案誕生的原因在於當前企業已無法通過向央行申請的方式取得支付牌照。據了解,目前存量的支付牌照僅有267張,可轉讓牌照是稀缺資源。小型支付為何頻頻被收購?薛洪言表示,從目前的行業環境來看,已經初步形成了寡頭壟斷的局面,中小型平臺已經很難做大,以股權合作的方式分享大型企業集團的客戶資源和場景資源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説被收購是小平臺的最終歸宿。北京商報記者 岳品瑜/文代小傑/製表
相關連結
央行副行長范一飛:支付監管不能矯枉過正
北京商報訊(記者 岳品瑜)針對支付行業監管,央行副行長范一飛昨日在第五屆中國支付清算論壇上提出,要注重均衡性監管,不能矯枉過正,注重引導市場預期,不斷提升監管的靈活性和有效性。
今年以來,支付行業監管明顯趨嚴,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央行下發的支付罰單已經超過20張,其中三家支付機構被罰上千萬元。
范一飛指出,儘管我國支付領域當前暴露出一些風險,但是支付産業整體向好的發展態勢沒有改變,聚力前行的勢頭沒有減弱。對於支付行業的監管,不搞下不為例,也不搞不教而誅;不搞隔靴搔癢,也不搞矯枉過正,注重引導市場預期,不斷提升監管靈活性和有效性。(記者 岳品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