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官員:循序漸進推出央行法定數字貨幣
中國證券網訊:據央行旗下媒體《金融時報》11月15日消息,今年1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召開數字貨幣研討會。隨後,央行數字貨幣引起了國內學術界和有關業界的廣泛關注,近期人民銀行籌備成立數字貨幣研究所的消息進一步引發熱議,各界紛紛猜想央行數字貨幣漸行漸近。
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籌備組組長、科技司副司長姚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央銀行發行的數字貨幣目前主要是替代實物現金,降低傳統紙幣發行、流通的成本,提升經濟交易活動的便利性和透明度。總體看,央行在設計數字貨幣時會對現有的貨幣政策調控、貨幣的供給和創造機制、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做出充分考慮。
央行數字貨幣發行暫無時間表
不同於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央行數字貨幣是由央行發行的、加密的、有國家信用支撐的法定貨幣。據了解,目前,關於法定數字貨幣的原型系統研發正在進行中。至於何時能推出中國的法定數字貨幣,姚前表示,現在還沒有一個時間表。
“中國人口多、體量大,換一版紙幣,小的國家幾個月可以完成,中國則需要約十年。中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貨幣流通條件複雜,社會支付需求多樣化。同時,數字貨幣的流通使用需要一定的條件,它的發展也是一個不斷探索、完善的過程。”姚前表示,因此在較長時期內,數字貨幣和紙幣將並存流通。對於普通百姓來説,未來到銀行取錢時,既可以選擇兌換實物現金,也可以選擇兌換數字貨幣。
姚前同時指出,法定數字貨幣的推出應該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穩步推進,可以選擇一兩個封閉的應用場景(如票據市場等),先行開展推廣,觀察其使用效果,逐步積累經驗,隨時改進和完善,待成熟後再做推廣。
人民銀行此前表示,在我國當前經濟新常態下,探索央行發行數字貨幣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發行數字貨幣可以降低傳統紙幣發行、流通的高昂成本,提升經濟交易活動的便利性和透明度,減少洗錢、逃漏稅等違法犯罪行為,提升央行對貨幣供給和貨幣流通的控制力,更好地支持經濟和社會發展,助力普惠金融的全面實現。未來,數字貨幣發行、流通體系的建立還有助於我國建設全新的金融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我國支付體系,提升支付清算效率,推動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數字貨幣研究所正在籌備中
其實近年來,人民銀行一直都致力於數字貨幣的研究。姚前介紹,人民銀行從2014年起就成立了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專門研究小組,對數字貨幣相關問題進行前瞻性研究,論證央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可行性。2015年又充實力量,對數字貨幣發行和業務運行框架、數字貨幣的關鍵技術、數字貨幣發行流通環境、數字貨幣面臨的法律問題、數字貨幣對經濟金融體系的影響、法定數字貨幣與私人發行數字貨幣的關係、國際上數字貨幣的發行經驗等進一步深入研究,形成了人民銀行發行數字貨幣的系列研究報告,央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原型方案已完成兩輪修訂。這些研究成果,有的已經向國家知識産權局遞交了專利申請書,有的則以專題形式擇要在《中國金融》發表。
對於正在籌備中的數字貨幣研究所,姚前指出,其設立主要有兩方面考慮:一是人民銀行組建的跨部門研究團隊已經完成階段性任務,為實現央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戰略目標,需要建立更為有效的組織保障機制。二是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究開發、驗證測試、試點推廣、系統搭建、優化升級、制度建設、運維保障等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專業化機構,以包容的心態、開放的胸襟,廣泛吸收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術,攏聚人才,集思廣益,紮實推進此項工作。
數字貨幣應兼具安全性與靈活性
談及我國法定數字貨幣的設計,姚前表示,應結合人民幣現有的發行流通體系管理框架,注重技術手段、機制設計和法律法規三個層次的協調統一,從而構建一個兼具安全性與靈活性的簡明、高效、符合國情的法定數字貨幣發行流通體系。
首先,在技術路線上充分領會、吸收、改造現有廣泛使用的信息技術,確保法定數字貨幣信息基礎設施的安全性與效率性。其次,在機制設計上要在現行人民幣發行流通機制的基礎上,保持機制上的靈活性和可拓展性,探索符合數字貨幣規律的發行流通機制與政策工具體系。此外,在法律法規上要實行“均一化”管理,遵循與傳統人民幣一體化管理的思路。
安全性是央行法定數字貨幣設計的重點。姚前介紹,央行法定數字貨幣設計的安全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數字貨幣本身的設計,將充分運用密碼學理論和技術進行保護,安全性強;二是在數字貨幣的支付交易方面,將建立涵蓋底層硬體安全、終端應用安全、通信安全、場景安全和平臺安全的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支付安全可信保障體系;三是在用戶隱私保護方面,通過“前臺自願、後臺實名”的方式,既保障用戶隱私,又規避非法交易的風險;四是在數字貨幣的交易監管方面,將充分運用可信雲計算、大數據分析技術進一步保障交易的安全合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