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數字化將成為一種趨勢
近日,央行發佈的直屬單位2017年度人員招聘崗位信息顯示,央行印製科學研究所今年計劃招聘6名具有碩士或博士學歷的專業人士進行數字貨幣研發工作,這表明我國數字貨幣研究工作將全面啟動。
我國最早使用紙幣可追溯到北宋時期,即西元960年在四川印刷的“交子”,距今已近1100年曆史;北宋之後的歷朝歷代也曾主要以銀、黃金、銅等貴重金屬充當貨幣媒介,到了清末以後,紙幣發行數量逐漸增多,但尚無法完全替代金屬貨幣。一方面因為紙幣印刷技術及流通損壞導致的不方便,讓紙幣大範圍發行存在困難;另一方面,民眾的貨幣使用習慣長期偏好貴重金屬,對紙幣存在的擔憂無法消除。
顯然,從貴重金屬充當貨幣媒介到紙幣替代貴重金屬充當貨幣媒體,再到未來的數字化貨幣,是經濟和科技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産物;而隨著網絡通訊技術日益發達、社會交易活動日益頻繁與活躍,加上民眾購物消費習慣的變化及對貨幣流通安全性的考慮,人們已越來越趨向於使用電子銀行、電子支付而不願攜帶紙幣,因此,央行提供比紙幣更快捷、低成本的數字化貨幣媒介工具,是順應時代發展之必需。可以預見,以後市面上流通的紙幣可能隨此趨勢而減少,貨幣數字化乃是大勢所趨。
同時,貨幣數字化更能發揮出交易與媒介優勢,對未來社會經濟活動將會産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一是貨幣數字化可以降低傳統紙幣發行、流通的高昂成本,提升經濟交易活動的便利性和透明度;二是可減少洗錢、逃漏稅等違法犯罪行為,提升央行對貨幣供給和貨幣流通的控制力,更好地支持經濟和社會發展,助力普惠金融的全面實現;三是未來數字貨幣發行、流通體系的建立還有助於我國建設全新的金融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支付體系,提升支付清算效率,推動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四是貨幣數字化還有助於我國經濟領域的反腐敗工作,使貪污、受賄等行為受到更大的制約。
當然,貨幣數字化除了産生一系列積極正面的影響之外,還會帶來其他影響,比如會導致銀行從業人員進一步減少,還會讓現有的一些印鈔廠關閉和造幣廠員工減少。
同時,為消除未來數字貨幣發行和流通障礙,應消除三個認識誤區:其一,消除數字貨幣發行與運用會引發現有人民幣幣值縮水的擔憂。數字貨幣主要是指貨幣形態,貨幣的發行規模依然由央行控制,而至於發行紙幣還是數字貨幣只是形態的變化,不會引發貨幣縮水,所以民眾大可不必為此擔憂。 其二,消除數字貨幣與電子支付如支付寶、微信及其他數字貨幣如“比特幣”、“萊特幣”産生相互混淆的擔憂。央行數字貨幣是由央行發行的、加密的、有國家信用支撐的法定貨幣。而其他電子支付與數字貨幣是有本質區別的,“比特幣”等只是一種虛擬貨幣,它只能用真實貨幣購買,而不能轉化成真實貨幣;且這些數字貨幣沒有集中的發行方,任何人都有可能參與製造並在全球流通。因而,不用為此擔心。其三,消除會帶來廣大民眾買賣交易和購物不方便的擔憂。因為貨幣數字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短期內不會全面取消紙幣,因而在較長時期內,數字貨幣和紙幣將並存流通。對於普通百姓來説,未來到銀行取錢時,既可以選擇兌換實物現金,也可以選擇兌換數字貨幣,不會影響日常經濟生活。(特約評論員 莫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