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保險正崛起 融資熱潮洶湧襲來
新春伊始,萬象更新,互聯網保險也迎來了行業的春天,利好消息不斷。全國首家互聯網壽險公司和泰人壽正式開業、“資本寒冬”下互聯網創業公司卻出現融資“熱”等等,都給2017年的互聯網保險市場開了一個好頭。
近期發佈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指出:“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小額存貸款、支付結算和保險等金融服務。推進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創建”。這也為互聯網保險的未來發展指明瞭方向。
崛起之勢銳不可當
不同於傳統的保險代理人行銷模式,互聯網保險在所有互聯網金融的子行業中,成為非常具有發展前景的細分子行業,多項數據都可證明其銳不可當的崛起之勢。
近日,保監會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2016年共有117家保險機構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實現簽單保費2347.97億元。其中,財産險公司56家,實現簽單保費403.02億元;人身險公司61家,實現簽單保費1944.95億元。另外,2016年新增互聯網保險保單61.65億件,佔全部新增保單件數的64.59%。其中,退貨運費險簽單件數達44.89億件,同比增長39.92%;簽單保費22.36億元,同比增長24.97%。
隨著互聯網和移動設備的普及、互聯網保險的成熟以及消費者習慣的轉變,互聯網保險發展已是大勢所趨。據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調查顯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3125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53.2%。相較2015年的68826萬人,普及率增長了2.9%。另據易觀智庫統計,“80後”、“90後”的年輕人成為網絡消費主力,互聯網保險購買意願已經達到20.2%;而線下傳統用戶的增長僅為4.7%。
此外,互聯網經營主體也在進一步擴大。截至目前,專業互聯網保險公司已增至5家,眾安保險、泰康在線、百安保險、易安保險、安心保險等相繼成立。這幾家公司股東背景實力強勁,憑藉保險公司在保險産品經營管理及用戶群體等方面的優勢,推出了雲計算保險、數據安全險、癌情預報險、小米盜刷險等創新産品,令這些公司在成立初期便發展迅猛。
同時,越來越多的傳統保險公司開始加速佈局互聯網保險。
融資遇熱自有緣由
當其他行業一直充斥著“資本寒冬”論調的時候,就融資情況來看,互聯網保險業卻相反成為炙手可熱的領域。通過梳理已公開的投融資數據記者發現,2016年互聯網保險領域共發生融資事件39起,總融資額約17億元,涉及公司33家。其中,慧擇、大特e保、騰保保險、和金在線、保險極客等6家公司,在2016年內完成了兩輪融資。就在近期,又一個互聯網保險平臺最惠保,成功完成了上億元B輪融資。最惠保短短兩年時間內,累計融資金額已經超過兩億元。該公司已完成與人保財險、中華保險、太平洋保險等近40家保險公司系統和業務對接。
縱觀全球互聯網保險市場,2016年,平均每個季度就有48件融資事項發生,比2015年提高了50%。另據不完全統計,自2014年開始,全球資本向互聯網保險投入了近50億美元的資金。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從數量還是金額上看,醫療健康保險都是最“吸金”的領域。在2016年融資超過1000萬美元的企業中,醫療健康保險相關的企業就有10余家。這種趨勢與復星昆仲資本董事總經理楊紹東的想法不謀而合,他相當看好健康險,消費者的升級以及對個人身體狀況的更加重視等原因都會使商業健康險成為很多人的選擇,所以此領域的發展不可限量。未來,移動互聯網帶動與健康、生活管理有關的App會給人們帶來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的確,互聯網保險之所以可以吸引眾多融資者的青睞,還是因其正從多方面滲透傳統保險並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改變。在産品創新服務大眾方面,既有險企基於先前基礎推出的諸如運費險、延誤險、虛擬産品險等,也有基於新數據推出的比如貸款險,此類産品創新的背後則是倚仗大數據技術的進步。場景化也推動了行銷的創新,一位資深保險人士向記者坦言,將功能明確的保險産品嵌入特定的互聯網場景,結合特定場景下用戶産生的風險管理需求提供保險服務,會是互聯網保險的重要發展方向。借今年情人節之場景,眾多互聯網金融平臺紛紛推出了各類行銷活動。比如眾安保險攜手滴滴出行推出情人節“雙倍賠”,如果投保人遭遇“擁堵”10分鐘以上,快車用戶最高獲得20元賠付,專車用戶最高獲賠40元。
然而,在互聯網保險融資“熱”的背後,也需要從業者冷靜的思考,畢竟經過近兩年的發展,我國互聯網保險的滲透率依舊不高,許多行業痛點依舊沒有得到改變。互聯網保險領域創新方興未艾,未來可期。資本的注入只是項目發展的推力,客戶仍是核心,技術則是有力支撐。
2016年共有117家保險機構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實現簽單保費2347.97億元。其中,財産險公司56家,實現簽單保費403.02億元;人身險公司61家,實現簽單保費1944.95億元。另外,2016年新增互聯網保險保單61.65億件,佔全部新增保單件數的64.59%。(見習記者 戴夢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