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互聯網破解健康險發展之困
近期,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佈的《2016年互聯網人身保險市場運行情況報告》顯示,去年互聯網人身保險累計保費規模達1796.7億元,同比增長22.6%。其中健康險“成績單”尤其亮眼,互聯網健康保險規模保費為31.8億元,同比增長209.9%,在人身保險總保費規模中的佔比上升至1.8%。
儘管互聯網健康險佔比互聯網人身險保費仍然較低,但業內人士指出,在我國保險業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健康險領域尤其是互聯網醫療健康險會迎來重大發展機遇。或許,健康險多年困局的突破口並不在保險本身,而在互聯網。
健康險發展瓶頸突破在即
一直以來,健康險行業的數據基礎薄弱問題都是制約其發展的絆腳石,不僅缺少和醫療機構健康信息的互聯互通,而且保險公司自身的信息技術能力在金融行業裏也相對落後,導致健康險的創新大多僅局限在産品形態上,沒有真正挖掘出大數據帶來的巨大利潤。
在眾安保險快速佈局互聯網醫療健康的帶動下,傳統保險公司也不甘落後。中國人壽上海市分公司與徐匯區中心醫院聯合推出“商保醫療費用直結平臺”;泰康人壽攜手掛號網推出“醫者無憂”保障計劃,針對診療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為醫患雙方提供保障。但是,這些佈局者們仍然面臨共同的“核心數據接入難”問題。對此,趣保網首席運營官李霄光分析認為,“在國內,醫院掌握著核心數據和資源,誰都沒有辦法接入。目前,眾安保險也好,中國人壽也好,都是被動接入。”
為突破數據瓶頸,一些保險公司和具備産品研發能力的保險類科技公司通過線上健康問卷、健康管理App、可穿戴智慧設備等方式,為保險行業實時採集用戶健康信息,數據獲取渠道較之前已逐漸增多。不僅如此,具有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技術等優勢的保險科技公司都在積極參與商業健康險發展困境的破局,通過與保險公司、健康管理機構、醫療機構等大健康産業上下游産業鏈式合作,從差異化定價、降費控費、個性化推薦、智慧客服等多個方面嘗試解決健康險發展的痛點。
有一點可以肯定,大數據挖掘是未來業界努力的方向,只有掌握充足的醫療健康數據,保險公司才可以實現産品的差異化定價。互聯網技術與健康險的融合將給客戶帶來更優惠的健康險産品以及更優質的服務體驗。
“健康險+健康管理”成新趨勢
多種形式的健康管理手段及工具,是積累數據和改善用戶健康的有效方法,同時還可以幫助降低參保者患大病的幾率,從而降低服務成本。因此將健康管理融入健康險逐漸成為行業發展新趨勢。
保險業對健康管理的定義,是指在為參保人提供醫療服務保障和醫療費用補償的過程中,利用醫療資源或者與醫療保健服務方合作,對參保人進行健康指導和診療干預管理。而購買醫療健康險和健康管理,有著相近的目標,兩者都是為了規避疾病風險,後者更是從源頭防微杜漸。
近年來,國內市場上有許多將健康險與健康管理相結合的探索。比如近日,眾安保險推出的“家庭守護”互聯網醫院門診險,除了線上直付、藥品配送,還提出了線上家庭醫生服務的概念。每個投保家庭都會自動匹配一位專屬家庭醫生,為投保者提供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務;集飲食調理、中醫養生、運動健身等一系列健康管理以及問診掛號、醫藥電商等服務為一體的“平安好醫生”,提供了保險購買的入口,使用App功能的人群與參保人群形成重疊,有助於參保者規避健康風險。
事實上,我國對於健康管理理念尚未得到足夠普及。目前較普遍的健康管理模式中,最主流、強調最多的是體檢,但仍有大量人群未能達到建議的體檢頻率;逐漸進入人們視線的移動醫療健康App,經常也是只有部分功能的使用頻率高,要全面地改變人們的健康習慣,仍有一定難度。保險公司可能需要加大産品宣傳力度,做好對融入健康管理的健康險市場保持長期培育的準備。
慢性病管理欲借互聯網之力
健康險介入健康管理的一個主要價值就體現在對慢性病的控制方面。目前,我國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發病率居高不下、死亡率不斷攀升。以形勢最為嚴峻的糖尿病來看,據中國醫療保險研究會及IDF(國際糖尿病聯盟)相關資料顯示,我國糖尿病人患病率為11.6%,其中,二型糖尿病佔比高於90%,超過1億人。
對糖尿病患者而言,找到平穩控制血糖的途徑及控制並發癥的發生,亟須有針對性的醫療保險保障。據了解,目前市場上尚無真正滿足糖尿病患者的醫療健康計劃。一是參保限制多,如核保條件高,吸煙、特殊職業等無法參保;二是保障與需求不匹配,如日常降糖藥、耗材花費不報銷;三是服務與效果難以匹配,未做到專業有效的隨訪。
商業險企對症下藥,針對二型糖尿病者,陸續推出了合安“保糖小貝”、大特保“退糖鼓”、崑崙健康糖尿病險、陽光人壽“大克糖”、平安“控糖保”等保險産品。而無論哪種産品,解決慢性病患者的依從性問題是實現風險控制的關鍵。靠譜保創始人、CEO吳軍表示,未來的慢病風險管理可以是健康管理主動干預為主,醫療介入輔助,通過智慧硬體提供健康數據支持,商業保險承擔經濟風險兜底角色。(見習記者 戴夢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