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國際油價經歷斷崖式暴跌背後的原因
2014年6月至今,在多重因素共同影響下,國際原油期貨價格經歷了斷崖式暴跌。以紐約商品交易所的WTI原油期貨價格為例,WTI原油期貨自2014年6月12日的最高價每桶107美元,暴跌至2016年2月11日的最低每桶26美元,最大跌幅76%左右。國際原油市場其它主要期貨品種,北海布倫特原油、迪拜原油、米納斯原油等均經歷了與WTI原油類似的價格暴跌和深度調整過程。
以美國為主力的全球頁巖油産量增加是驅動國際石油價格下行的重要原因
頁巖油産量增加是2014年6月至今國際油價大幅下跌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國是當前全球頁巖油生産的絕對主力。頁巖油産量的增加大大增加了國際石油供給總量,成為國際油價持續大幅下行的重要驅動力量。
目前全球實現頁巖油商業化生産的僅有美國、加拿大、阿根廷三個國家。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的統計數據,全球頁巖油預估儲量為67.5千億桶,其中,技術可採儲量4.19千億桶,約佔全球原油總儲量的10%左右。這些頁巖油資源遍佈全球七大洲46個國家,其中,美國、俄羅斯、中國、阿根廷、利比亞、阿聯酋分別以782億桶、746億桶、322億桶、270億桶、261億桶、226億桶的技術可採儲量位居世界前六位,這六個國家的頁巖油技術可採儲量佔到全球總儲量的三分之二左右。
雖然全球頁巖油儲量可觀,但是,目前對頁巖油進行商業化生産的國家並不多,全球僅有美國、加拿大、阿根廷三個國家實現了頁巖油的商業生産,並且加拿大和阿根廷的頁巖油産量在本國原油總産量中所佔份額很低,而美國的頁巖油産量則佔到本國原油總産量的將近一半,佔到目前世界頁巖油總産量的90%左右,是全球頁巖油商業化生産的絕對主力。
美國60%以上的頁巖油産于其境內西海灣盆地的伊格福特和威林斯頓盆地的巴肯頁巖,2014年,伊格福特日均生産頁巖油121萬桶,佔到美國頁巖油總産量的36%,巴肯地區日均生産頁巖油94萬桶,佔到美國頁巖油總産量的28%左右。
加拿大2014年日均生産頁巖油40萬桶,約佔本國原油總産量的11%(2014年加拿大日均生産原油360萬桶),其頁巖油幾乎全部集中在加拿大西部的阿爾伯塔、曼尼托巴、以及薩斯咯徹溫三個省區。
阿根廷的頁巖油資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內烏肯盆地的瓦卡穆爾塔頁巖地層,國有能源公司阿根廷石油公司是該國最大的頁巖油氣經營商,阿根廷石油公司分別與雪弗龍公司、陶氏化學公司、馬來西亞石油公司在瓦卡穆爾塔地區成立了三家從事頁巖油勘探開發的合資企業,根據阿根廷石油公司2015年4月的報告數據,這三家合資公司日均頁巖油産量達2.29萬桶。此外,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也與阿根廷石油公司簽署了合作備忘錄,計劃與阿根廷石油公司合作開發該地區的頁巖油氣資源。
以美國為主力的頁巖油産量增加是驅動國際石油價格下行的重要原因。由於目前全球90%左右的頁巖油産自美國,因此,頁巖油生産對全球石油價格波動的影響主要表現為美國頁巖油生産通過影響國際石油供需關係,從而對國際油價産生影響。
2013年第一季度至2015年第三季度,美國石油産量自日均1168萬桶、增加到1514萬桶,日均産量增加346萬桶;而同期全球石油産量自日均生産8976萬桶,增加到9538萬桶,日均産量增加562萬桶;美國石油産量增量佔到同期全球石油産量增量的62%左右,[vi]其中,在美國2014年和2015年的石油總産量中,頁巖油産量佔到一半左右,由此可見,美國頁巖油産量的快速增加,是全球石油供給增加的主要來源。2000年1月至2015年9月,美國頁巖油産量自日均37萬桶、增加到日均448萬桶左右,15年期間産量增加超過10倍。[vii]而與此同時,由於頁巖油産量的大幅增加,美國石油凈進口隨之大幅度減少,自2008年的日均進口石油1093萬桶,減少到2014年的日均進口506萬桶左右,石油凈進口減少了將近一半。
除了美國以外,另外兩個率先實現頁巖油商業化生産的國家加拿大和阿根廷,其頁巖油産量在2014年也都有所增加,並且,其頁巖油産量增速均快於非頁巖油生産的增長速度。2014年,加拿大石油産量增加7.9%(日均增加31.5萬桶),為當年度全球石油總供給的增加貢獻了15個百分點左右。
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的數據,以美國頁巖油生産為主力的全球頁巖油産量自2005年左右開始逐步增加,2010年開始大幅度快速增長,自2005年的1億桶左右,增加到2014年的15億桶左右。在全球石油消費基本穩定的背景下(2014年全球石油消費比2013年增加約0.8%),石油産量的增加必然導致國際石油供需失衡,傳導到價格機制上,驅動國際石油價格下行。
國際油價深度調整的原因綜合分析
除了以美國為主力的全球頁巖油産量大幅、快速增加因素外,2014年6月至今的此輪國際油價深度調整還有其它多重因素共同造成:既有國際石油市場供給(其中包括國際石油庫存高企)和需求基本面因素,也有亞洲新興經濟體匯市和股市巨幅波動、美元走強及國際金融市場投機、伊朗核問題和解、美聯儲加息預期等短期原因。
首先是供給面因素。在以美國為主力的全球頁巖油産量大幅增加的背景下,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並未如歷史慣例進行“限産保價”。在2014年6月至今的此輪國際油價深度調整中,為了保持自身市場份額,再加上自身成本優勢,對油價下跌有較強承受力,歐佩克並沒有採取“限産保價”措施。2013年第一季度至2015年第三季度,歐佩克整體的石油産量大致穩定在日均3600萬桶左右,在個別季度還略有下降。在此期間,石油輸出國組織石油産量的增加主要來自伊拉克和沙特、而主要減産國家則是利比亞、科威特和阿爾及利亞。2013年第一季度至2015年第三季度,伊拉克和沙特的石油産量分別從日均307萬桶、1115萬桶,增加到435萬桶、1216萬桶;而同期利比亞的石油産量則從日均144萬桶銳減至43萬桶。從總體看,伊拉克和沙特的石油産量增加基本被利比亞、科威特,以及阿爾及利亞的産量下降所抵消,歐佩克雖然在此輪油價暴跌中並沒有如歷史慣例減産穩價,但其石油産量總體也並沒有出現明顯增加。
此外,受低油價影響,自2014年以來,全球石油庫存持續快速增加,自2014年1月的41.3億桶、增加到2015年3月的43.3億桶左右,高企的石油庫存增加了石油市場的供給預期,加大油價下行壓力。
其次,需求面因素,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導致石油需求增加有限。一方面,中國、俄羅斯、巴西、印度、南非等新興經濟體PMI多數掙紮在榮枯線以下,2015年11月,中國、俄羅斯、巴西、印度、南非的PMI分別為47.2、49.1、47、51.2、52,這些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速放緩導致其石油需求增加有限;另一方面,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經濟復蘇存在不確定性,2015年11月,美國、歐元區、日本的PMI分別為50.2 、52 、51,略高於榮枯線,發達經濟體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使其石油需求大幅減少。
第三,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新興經濟體匯市和股市巨幅波動影響國際石油市場。2015年8月初,中國央行進一步放開人民幣匯率管制,導致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大跌。美元兌人民幣匯率自2015年8月11日的6.20、升至8月13日的6.39,人民幣貶值3.1%。人民幣貶值引發其它與中國有密切貿易往來的亞洲新興經濟體國家的貨幣貶值,2015年8月亞洲貨幣貶值2.4%,創下2008年之後最大單月跌幅。人民幣貶值和中國PMI下滑,造成8月份中國股指暴跌,2015年8月28日,中國上證指數跌至最低2850點,相比2015年6月12日的最高5178點,跌幅45%左右。由於對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期悲觀,全球股市、尤其亞洲國家股市也隨之暴跌,2015年8月亞洲國家股市下跌8.7%,創下2011年之後最大單月跌幅。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新興經濟體匯市和股市巨幅波動,使國際原油市場對全球經濟預期更加悲觀,導致國際油價進一步下行。
第四,美元持續走強及國際金融市場投機。美元走強及國際金融市場投機對國際油價的影響主要通過兩種機制:一是國際原油多數以美元計價,美元與油價二者之間存在反向互動關係,美元升值油價下跌;二是美元和石油均是國際市場重要投資品種,美元走強會導致包括原油、黃金、白銀在內的其它投資品價格下跌。2014年初至2015年底,美元指數(DINI)最大漲幅27%、黃金最大跌幅24%、白銀最大跌幅37%、WTI原油最大跌幅66%左右。
除了以上影響國際石油市場的主要原因外,其它因素,諸如伊朗核問題和解、美聯儲加息預期、印尼可能重新加入歐佩克等,通過各自傳導機制影響國際油價,推動國際油價下行深度調整。(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助理院長、能源金融研究室負責人 徐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