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支付“換道超車” 催生無現金紅利
剛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拿出手機移動端“掃一掃”完成出遊消費,漸已成為人們習以為常的支付選擇。
支付寶日前發佈“五一齣行消費”數據顯示,“五一”期間有超過4200萬人使用支付寶進行出行消費,用戶境外交易筆數達到去年同期3倍。無論國內還是出境遊,移動支付正加速成為人們出行消費的潮流。
從現金消費到銀行卡,再到如今的移動支付,無現金化是全球金融發展的大趨勢。螞蟻金服集團副總裁袁雷鳴坦言,若遵循發達國家沿POS機發展電子支付的方式,可能很難趕上發達國家的無現金化的進程,而移動支付正深刻改變我國支付行業的格局,帶來了“換道超車”的機會,催生更多的無現金紅利。
“掃一掃”加速普惠落地
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日前發佈的《中國支付清算行業運行報告(2017)》顯示,2016年國內商業銀行共處理移動支付業務257.10 億筆,金額157.55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5.82%和45.59%,可見我國移動支付行業延續了高速發展態勢。
我國移動支付發展勢不可擋,近幾年,依託于支付寶、微信支付,掃碼支付已成為消費者所青睞的移動支付方式,成為推進無現金消費的主要力量。
袁雷鳴認為,掃碼支付是體現了普惠金融精神的一種工具。一方面,對於小額、高頻的生意場景來説,可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滿足小微商戶對零門檻、零成本的電子商務需求。
另一方面,移動支付的普及可最大限度提升對邊遠地區、農村地區的普惠金融服務水準。有支付業內專家表示,移動支付具有邊際成本遞減的特點,成本低,效率高,伴隨我國農村地區移動互聯網網民規模的日益龐大和快速增長,移動支付已成為解決農村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的有力手段。即便是落後地區、弱勢群體,只要打開手機,就可完成付款、轉賬、理財等多種金融需求,減少了缺乏金融網點的困擾。
“支付+”帶動信用升級
實際上,支付作為一個底層技術,還可以將很多基於支付之上的能力開發出來。移動支付在帶來便捷消費、激發普惠金融需求的同時,其累計的海量數據同樣是一筆信用財富。
無現金消費可累積個人信用數據,享受“信用”帶來的便利。移動支付平臺所生成的大數據有助於建立信用評分歷史記錄。以芝麻信用分為例,通過審查用戶的信用記錄、財務行為、履行合同能力、身份以及社交網絡,從而為用戶提供一種新的信用評估方式。比如,ofo小黃車、小藍單車、永安行等9家共享單車與芝麻信用合作開展“信用免押”,直接為老百姓節省了一筆押金費用。
此外,移動支付累計的信用數據,還可以為更多線下小微商家提供更好的金融信貸支持。長期以來,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是由於其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和擔保物,而傳統金融手段由於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的不足,不得不提高貸款準入的門檻。
有業內專家表示,徵信成本居高不下是國內中小企業融資問題難以解決的癥結所在。而移動支付的出現,通過掃碼記錄每個小微商家的每一筆交易,以此逐漸積累信用數據,為那些原本沒有徵信數據的小微企業建立起信用體系,從而為解決其貸款難問題提供更多可能。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移動支付不僅僅是一種支付工具,實際上已轉變成為一種信用輸出。聯合國環境署駐華代表張世鋼表示,在整個金融領域內更多地使用移動支付,可以為每一位用戶積累信用,有助於構建信用社會,更為未來推動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多可行性和全新的解決方案。
開放助力場景金融
事實上,我國移動支付在規模上處於全球領先地位,但從無現金滲透比例上,和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差距。玖富集團CEO孫雷表示,我國金融科技雖然在規模上處於領先地位,但在技術和專注度方面還仍待加強。因此,在穩定國內移動支付市場“量”的同時,也要實現“質”的提升。
支付的本身是真實身份的連接,這個連接也直接與場景進行溝通。可以説,移動支付催生了場景金融的誕生,而場景金融的豐富與完善也彰顯著金融科技的縱深發展。
袁雷鳴認為,以移動支付為基礎,以“支付+金融智慧”為手段,可以在支付之外,為金融機構、企業商家、消費者提供更好的場景金融服務。無論是支付背後的大數據積累,刻畫消費者畫像,還是後臺的雲計算管理、定單管理等數字技術,基於移動支付實現多維度開放,可以促進商業生態的共同繁榮。
在移動智慧終端普及的背景下,移動互聯網模糊了金融、商業、消費等場景邊界,加上金融對各行各樣的滲透作用日趨明顯,場景金融伴隨移動支付的發展開始與多個實體産業進行融合。
不同身份特質的消費者,因為不同的生活需求會在各個場景中産生消費行為。依託移動支付來推動“移動金融+”,基於每個場景提供個性化的金融服務解決方案,降低商品、服務購買的資金門檻,使得更多的消費需求被激發出來,有利於發展更多的增值服務。(見習記者 陳彥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