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保險業未來的十大科技創新
科技改變保險,保險改變生活。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金融科技(FinTech)風起雲湧,不僅提升了金融工作效率,優化了金融服務體驗,而且也改變了人們生活。日前,中國保險學會聯合復旦大學共同發佈《中國保險科技發展白皮書 (2017)》(以下簡稱“白皮書”),不僅向人們展現了區塊鏈技術、人工智能、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車聯網、無人駕駛汽車、無人機、基因檢測、可穿戴設備十大重要科技將如何影響保險業的未來發展,同時也提供給業界利用科技手段改良生態的可能,梳理了保險科技的實驗與創新。
科技創新改變保險生態環境
保險科技首先是科技,其次才是保險。白皮書在闡述保險科技內涵時指出,“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在內的科技為核心,圍繞保險的方方面面進行表現,廣泛運用於産品創新、保險行銷和保險公司內部管理等方面,通過創建新的平臺、運用新的技術服務保險消費者。”
由於保險科技“科技為核”的理念,其概念遠不止于科技保險這個單一的、為科技承保的産品,而是對現有保險産業的改良、提升和擴展。科技的發展使得保險能夠更加細微地滲透進普通人的每一個行為中,也使得保險公司和保險市場能夠逃離無序競爭、同質競爭的環境,實現保險生態的整體躍遷。消費者的需求催生了保險科技,保險科技也將改變消費者的行為,使消費者更好地認識風險、理解風險、重視風險、管理風險,從而達到降低風險、提高生活品質的目的,並進一步促進保險市場 服務品質和服務內涵的提升。
顯然,保險科技中的每一項技術都不是獨立存在的,産品和服務的創新、運用和發展往往離不開多項技術的揉合和互相滲透。報告提出,比如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搭載産生了對客戶需求的精準定點,而這種定點又不能脫離雲計算技術的高速便捷而存在;車聯網是物聯網的一種表現形式,但其又通過區塊鏈、雲計算和大數據來實現信息的交互。只有更好地理解技術的共生共用,才能更好地將科技運用於保險中,服務保險消費,提振保險生態,改革保險監管。
保監會原副主席周延禮在白皮書論壇上表示,科技的大發展改變了保險的生態環境,更好地發揮了保險的保障作用和風險管理功能。在不遠的將來,通過運用保險數據推動保險創新,也許會産生一個新市場、新生態、新引擎。因此,要注意加快保險科技的佈局,加快戰略規劃的頂層設計,制定相關的政策和法規來形成健康的發展環境,並整合各種生態資源加快保險科技的應用和發展,提高中國保險業在全球的競爭力,推動科技産業的發展。
數字化重塑消費者保險認知
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分析以及社交網絡的快速發展為縮小保險缺口提供了無限大的潛力。可以看到,保險科技在我國的廣泛應用,促進了保險業超長的發展,科技的大發展對於保險服務效率的改變將會産生重大影響。
對於用戶而言,數字化的影響不斷滲透到保險價值鏈的每一個環節,從售前,到銷售,再到運營。首先,數字化重塑了消費者對於保險的認知。其次,因為數字化轉型有利於銷售過程去仲介化,銷售成本得以降低。而且數字化可以幫助保險公司精準定位客戶,提高轉化率。第三,數字化可以精簡保險後臺的操作程式,通過運用大數據以及預測分析,保險公司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客戶的需求。
對於保險行業而言,保險科技目前在全球範圍內快速發展,數字技術被廣泛應用在保險行業,包括保險産品創新、産品行銷、保險公司經營管理和風險控制等領域,通過技術手段提升各生態主體的價值,旨在克服傳統保險業的痛點,改良保險生態環境。
白皮書預測,在可預見的時間內,保險科技在行業的應用有望大規模展開,通過技術的運用來推動保險業創新,而這種創新將有可能是顛覆性的。在未來5年左右的時間,保險在科技領域投入將是最多的。
我國保險科技佈局亟待加快
伴隨技術的不斷進步,技術體系和産業格局也將逐步形成,但與此同時,潛在的風險也隨之而來。報告特別指出,這要求我們對保險科技儘快佈局,加強戰略規劃和頂層設計,制定相關的發展政策與法規,形成健康的發展環境,並整合利用各生態主體資源,加快我國保險科技的應用和發展,培育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保險科技産業。
對此白皮書建議,首先,需要制定相關法規和政策,構建適度寬鬆的發展環境,借鑒保險科技發達國家的先進做法, 成立專項辦公室,加強各方主體的溝通,提供資金、貸款和賦稅的優惠,加強對行業的規劃、引導; 第二,要聯合保險科技生態主體,建設溝通合作平臺,倣照監管沙箱制度為創新預留實驗區,加強行業和監管者的有效互動,共同確定未來發展方向,鼓勵技術在傳統保險行業中的運用,在為相關創新企業提供便利的同時,也要提高政策、資金和企業信息等方面的透明度;第三,應該加強數據管理,保障信息安全,保護網絡安全、信息安全、隱私安全;第四,要組織開展保險科技應用示範,優先選擇保險發展良好、信息産業基礎紮實的城市和地區開展試點工作,形成一批優秀的示範項目, 累積相關經驗;第五,要建設保險科技人才培養體系,加強産學研用結合,鼓勵和支持高校開設保險科技課程,培育跨專業複合型人才,提供資金推動專項研究、産研聯動和專業人才培訓機構的設立;最後,應該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重視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政策、規劃、監管手段,鼓勵企業“開眼看世界”,積極投身新興事物,積極參與標準的制定。(記者:肖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