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金融平颱風險評級與分析報告》發佈

2017-07-03 10:27:29|來源:金融時報|編輯:許煬

  2016年以來,隨著金融科技與互聯網金融領域的監管政策、法規制度的逐步完善以及互聯網金融專項治理的全面展開,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正式告別“野蠻生長”的初生期進入理性規範發展的成長期。近日,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中國社會科學院)互聯網金融行業分析與評估課題組發佈了《中國互聯網金融平颱風險評級與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認為,從互聯網金融行業整體狀況來看,目前還需要進一步規範市場秩序,提高行業準入門檻,營造有法可依,執法必嚴的互聯網金融生態環境。

  行業整體發展狀況

  自2015年12月以來,我國網絡借貸平臺數量呈逐月減少趨勢,截至2016年12月,平臺數為2448家,同比下降28.7%。截至2017年5月,平臺數進一步下降到2148家,比2017年年初減少300家。

  過去一年,隨著監管政策的陸續出臺,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工作的全面展開,退出和發生問題平臺數量也迅速增多。截至2016年12月底,累計停業和問題平臺數量達3429家,比2015年底增加1741家。2017年以來,累計停業和問題平臺數量逐漸趨於穩定,截至2017年5月,累計停業和問題平臺數量3748家。停業和問題平臺主要集中在廣東、山東、上海、浙江、北京五省(市),它們佔全國停業及問題平臺總數比例達到60.96%。

  報告顯示,過去一年,我國網絡借貸伴隨著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工作全面深入展開也步入到深度調整期,同時,投資人氣和行業發展仍然取得了可喜進步。截至2016年12月,行業歷史累計成交量為33290.92億元。截至2017年5月底,行業歷史累計成交量達到45790.32億元,比2016年同期增加35482.97億元。

  網絡借貸的貸款餘額也呈快速增長趨勢,截至2016年12月底,行業總體待還餘額達8162.24億元,是上一年同期的1.86倍。截至2017年5月,待還餘額進一步攀升至9966.46億元。在待還餘額的區域分佈上,排名前三位的省市為北京、上海、廣東,三省市待還餘額分別為3508.97億元、2504.53億元和1897.31億元,佔全國的比例為79.4%。

  與金融領域整體利率水準呈上升趨勢形成鮮明對比,互聯網金融平臺受本身供求關係和監管因素影響,綜合收益率仍然呈現連續下降趨勢。報告顯示,2016年12月底,全國平均綜合收益率為9.76%,顯著低於2015年底12.45%的同期水準。2017年5月,綜合利率進一步下降至9.21%。截至2017年5月,綜合收益率在16%以上的平臺佔6.2%,收益率在12%至16%之間的佔26.08%,在8%至12%之間的佔55.43,在8%以下的佔12.29%。

  儘管互聯網金融隨著嚴格監管和專項整治進入深度調整階段,但行業人氣不減反增。2016年12月底,投資人數和借款人數分別達到411.88萬人和203.97萬人,是上一年同期的1.38倍和2.60倍。2017年5月,當月投資人數和借款人數進一步攀升到414.95萬人和322.11萬人。北京、上海和廣東地區平臺投資和融資依然高於其他地區。

  報告分析,相較于傳統金融業的風險管理和控制系統,互聯網金融的風控體系無論在合法性、規範性還是科學性等層面仍存有諸多缺陷,既有典型業務“異化”特徵,風險也更加複雜——不僅存在著徵信體系和市場環境的不完善、組織結構和交易機制的漏洞,同時也存在內控機制的不足以及IT和信息安全方面的不可靠。另外,監管機制和法律體系不完備也是廣遭詬病。

  2016年4月,針對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與亂象,國務院發佈了《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隨後,以互聯網金融專項治理為主要內容的監管行動在全國各地陸續展開。目前,隨著清理整頓工作的逐步完成,為期一年的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工作也接近收尾驗收階段。監管政策漸次落地和行業治理持續深化,推動行業正式告別“野蠻生長”的初生期,進入理性規範發展的成長期,行業發展生態環境趨好,風險水準趨穩可控。

  報告評級方法及結果

  報告共選取國內100家代表性網絡借貸平臺作為評級對象,按平臺所處地域不同劃分。數據長度從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對選取的100家平臺在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法律合規風險和操作風險等方面進行評估(評級結果見附表)。

  報告認為,進入本次評級的平臺,與上次相比變化較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互聯網金融平臺行業深度調整的現狀。從互聯網金融行業整體狀況來看,目前,還需要進一步規範市場秩序,提高行業準入門檻,營造有法可依,執法必嚴互聯網金融生態環境。

  報告顯示,反映償還意願和償還能力的信用風險總體情況依然令人不甚滿意。互聯網金融服務對像是傳統金融機構不願意服務的群體,償還能力和償還意願普遍不高,同時,互聯網金融平臺比傳統金融機構本身的風險承受能力也相對較弱,平臺的信用風險既是監管當局和社會公眾關注的焦點,更是關乎到行業整體發展,生死存亡的大事。目前,針對平臺償還能力和償還意願問題,監管部門已經出臺了諸如規範資金存管、強化第三方賬戶管理、嚴格擔保程式和業務等多項法規,這些都應不折不扣地落實。

  另外,從反映包含借款期限、平臺人氣、標的額度和投標可轉讓性內容的流動性風險評估結果可以看出,我國網絡借貸行業通過專項整治,開始走上小額分散的規範化發展之路,行業流動性明顯改善。從操作風險的評估結果可以看出,目前,無論是平臺的硬體和軟體技術系統還是業務經營的集中度和透明度,相對於行業發展規模,業務安全模式和信息披露要求,尚需進一步提升。

  報告認為,我國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已接近尾聲,行業整體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累積風險已得到了有效控制和治理,主流平臺也正在積極應對限額調整、銀行資金存管、外部審計、ICP/EDI備案等基礎合規性要求。

  報告最後強調,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平颱風險有效管控畢竟不是一蹴而就,很多平臺尚未經歷完整風險週期,相對平臺發展速度和資産規模,風險文化和管理體系相對薄弱。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多數平臺尚未實現常態化盈利,在可預見的強監管態勢下,行業深度洗牌和調整遠未結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平添了行業發展變數。期待隨著專項整治收官和長效機制建立,我國金融科技和互聯網金融發展能夠實現真正騰飛。(記者 柳立)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