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權眾籌式微 共享領投模式小試牛刀

2017-09-08 09:07:31|來源:證券時報|編輯:許煬

  “當股權眾籌式微的時候,我們內部也探討過股權眾籌會不會消失,但當我們想明白,無論股權眾籌有多麼光鮮的外衣,本質上還是建立在早期投資市場之上,而早期投資是會長期存在的,那麼股權眾籌就依然會有價值。”眾籌之家CEO王正然説。

  遙想兩三年前,股權眾籌在國內一度大火,上百家股權眾籌平臺猶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還吸引了京東、百度、阿裏等巨頭入局。而到了最近一兩年,股權眾籌可謂一片荒涼:主流平臺陷入“休眠”,大平臺徹底告別,大多數平臺忙著轉型,投資人熱情逐步消退。

  伴隨著網貸一夜爆紅的股權眾籌行業,至今仍處於監管的灰色地帶,較大的政策風險也讓行業內魚龍混雜。面臨著這樣的頹勢,股權眾籌行業將會徹底退出歷史舞臺?被大量詬病的股權眾籌2.0版本“領投+跟投”模式在被證明風險頻出的情況下,又是否有更好的模式替代?

  行業整體下滑嚴重

  股權眾籌,是指公司面向普通投資者出讓一定比例的股份,由投資者通過出資入股公司獲得未來的收益。

  2015年,被譽為“股權眾籌元年”。當年上百家股權眾籌平臺冒出,互聯網巨頭如京東金融、螞蟻金服、百度等也相繼介入。但從2016年開始,股權眾籌逐漸走向沉寂。包括曾經最為出名的京東東家、螞蟻達客等都已經進入休眠狀態——它們在完成早期的項目之後,先後不再上新項目,而官網和微信公眾號也已經許久沒有更新。

  根據盈燦諮詢發佈的全國眾籌行業7月月報顯示,自去年10月開始,眾籌正常運營平臺數量保持持續下降走勢,整體交易規模繼續下滑。截至2017年7月底,全國各類型正常運營的眾籌平臺總計307家,新增11家,倒閉24家。當中,非公開股權融資平臺只有87家。

  投資人的熱情也在減退。盈燦諮詢的數據顯示,2017年7月,全國眾籌行業投資人次達301.91萬人,與2017年6月的投資人次相比,環比下降15.33%。其中非公開股權融資投資人次最少,僅為0.21萬人次。更為直接的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項目融資總額僅為去年的13%多點,市場不容樂觀。

  有業內人士指出,股權眾籌之所以無法發展壯大,根本問題在於業務模式存在缺陷。從項目的角度來看,股權眾籌主要服務於初創企業,並且是比較不容易從VC處獲得資金支持的企業,因而決定了項目本身具有高風險屬性。從資金的角度來看,股權眾籌的投資者主要是缺乏私募股權投資渠道的個人投資者,其資金量小,風險承受能力相對較低。

  可以説,在股東人數限制、投資人門檻尚未放開的情況下,股權眾籌的業務模式存在“天花板”。項目風險與投資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存在錯配,其商業模式可行性有待商榷。

  名存實亡的

  “領投+跟投”模式

  實踐當中,此前股權眾籌平臺大多采用的“領投+跟投”模式,並沒有讓中國的股權眾籌實現騰飛,反而暴露出矛盾和問題。眾籌之家CEO王正然認為,在這個模式當中,領投幾乎“形同虛設”。“領投機構實際上並不在乎所謂的眾籌投資人,因為它們的客戶都是單次投資百萬級別以上的投資者,對於起投幾萬的眾籌投資人,它們從來沒有覺得這是自己的客戶群體,反而認為這是眾籌平臺的客戶群,這些人的生或死,和自己沒有關係。”

  王正然認為,“領投+跟投”模式還存在股權眾籌與創業者需求不匹配的問題,當創業公司需要融資的時候,往往需要比拼時間和效率。但過去的股權眾籌一直存在兩個問題:一是不確定融資完成時間,二是不保證融資金額。這也是多數創業者不願意接受股權眾籌的原因。

  導致人們對股權眾籌望而卻步的另一個原因,是股權眾籌存在項目欺詐風險,難以建立信任。項目欺詐問題因項目方、股權眾籌平臺方、投資人彼此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造成,故而股權眾籌平臺自誕生之日起便成為了重點規制的對象。由於投資人無法充分地了解項目真實背景以及融資方的全面資料,導致其在做投資決策時,可能作出錯誤的、不合理的行為,從而放大投資風險。

  “在初期,行業內很多平臺為了吸引投資者,將門檻設得很低。加上過往很多眾籌平臺的從業者整體素質參差不齊,有一些出發點也有問題,在監管不明朗的情況下,很容易出現詐騙等問題,投資者維權的難度也比較大。”王正然説。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獲得用戶持續的信任,並産生持續的投資,是股權眾籌項目獲得融資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將VC募資方式

  嫁接到股權眾籌

  但如何破除現有的迷局,讓日漸式微的股權眾籌重新崛起?

  在王正然看來,共享領投模式正好給迷茫的股權眾籌行業提供了一條明路。“共享領投模式將所有投資人當作一個主體,實現了利益捆綁,分攤了跟投人的投資風險。在投資效率上,通過專業團隊管理,搶先圈定早期潛力項目,根據金字塔模型成比例投資,科學有效地進行資産配置,讓眾籌投資更高效。最重要的是,它能夠讓投資人獲得穩定收益,並且避免退出時重復收稅。”

  據王正然介紹,共享領投的基本模式是由專業的創投人士先在平臺上募集一定數額的資金,組成一個“共享領投計劃”,在該計劃成立後,按照平臺提出的金字塔模型,成比例投資到該計劃中的各個項目。相比單個眾籌項目,共享領投計劃是一個整體,除了項目收益外,還有談判收益和超額收益。前者可以獲得更多優惠條款,增加收益;後者會對項目收取的超額收益進行分紅,同樣可以提高收益。

  王正然指出,絕大部分眾籌投資人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而且很多投資人平時並沒有很多時間關注項目,投資能否成功,純粹靠運氣。在共享領投計劃中,其提出一個金字塔的資産配置模式,將金字塔分為三層:最底層即風險低、收益穩健的項目,50%配置;中間層即風險適中,收益中等偏上的項目,40%配置;最頂層即風險高、收益高的項目,10%配置。通過組合投資的方式,專業團隊管理,讓眾籌投資更加科學和高效,而不是盲目“賭運氣”。

  “共享領投的核心點在於稅收,對於股權眾籌來説,多個項目的投資分開投資和打包投資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就眾籌平臺的項目而言,本身大部分不是頭部項目,成功率可能不會那麼高。如果分開去投資,在計算稅收的時候會針對成功的項目單個計算,而失敗的項目則直接歸零。而用共享領投的方式,你失敗的部分是可以抵稅的。”王正然説。

  “這相當於VC募集基金的方式,將它套用在股權眾籌上。但跟VC募資相比,共享領投的門檻會低一些,而且決策流程上,因為去掉了很多繁瑣的流程,會比一般的創投機構要快,而且投資的不僅僅是股權,也可以投資收益權。”王正然説,針對一些線下有門店需求的項目,還可以幫他們做店舖眾籌,類似加盟商。“我們可以針對他的要求設置不一樣的一攬子金融服務,他們可以省去以往找FA、VC等繁瑣的流程,不一定出讓股權,而是出讓收益權來獲得融資。”

  而與以往的股權眾籌相比,除了在項目上有所把控外,共享領投在門檻上也有所提高,要求單筆投資在10萬以上。今年上半年,王正然發起的水元素領投計劃,在大股東平臺上募集了1590萬,然後在5個月時間裏,投資了4個早期潛力項目,如今浮盈達到60%,初步驗證了這個模式的可行性。

  股權眾籌未到謝幕之時

  對於關注股權眾籌行業的人來説,這個行業還遠遠未到謝幕的時候。

  從目前來看,制約股權眾籌行業發展的因素,包括政策規範遲遲未出臺、股權投資的高風險特性、股權眾籌業務模式等與互聯網的普惠、長尾特徵格格不入等因素。儘管在2015年7月,央行等十部委《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了股權眾籌的概念;以及國務院在2016年10月13日正式發佈了《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但相關配套措施至今仍未有下文。

  在“雙創”浪潮仍在席捲全國的情況下,數以萬計的創業者不斷涌現,股權眾籌也在這波浪潮中誕生,最高峰時,創投圈內同時存在300多家股權眾籌平臺。王正然指出,股權眾籌行業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小微企業融資難造成的。眾籌可以利用大眾的力量,幫助它們完成融資。

  人人投CEO鄭林認為,股權眾籌必須紮根于風險投資行業本身,這是出發點,也是其發展的目的和價值。作為國內新興行業,隨著監管力度的逐步加強,只有優秀企業才能保證行業健康發展,才能維護廣大投資人的利益,才能踐行實體經濟的大發展。

  從長遠來看,創業型企業對股權融資仍有很大需求,加上我國富裕階層正在崛起,需要多樣化的資産配置手段,股權類投資在業內看來,仍有很大空間。

  更重要的是,投資機構都有自己的標準線,他們不會誰都見,而是率先剔除低於標準線的創業公司,這也導致只有百分之一的公司能見到投資機構的負責人。不過這條標準線是隨性的,有的機構要求創業公司達到一定的現金流,有的要求創業公司有成熟的産品,有的要求創業公司有一定的客戶群體,甚至有的按照投資總監的喜好來決定。

  但事實上,絕大多數創業者都處在有一定規模,但還沒有達到機構要求的標準線,恰好卡在斷層裏。如何解決小微企業、創新企業的融資需求,國內知名經濟學家、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在日前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中就指出,小微企業、創新企業只能由創新型的小型金融機構來對接,多元化的小型金融機構將會蓬勃發展。在股權眾籌行業從業者看來,股權眾籌平臺就是當中的一部分。

  “所以,當股權眾籌式微的時候,我們內部也探討過股權眾籌會不會消失,但當我們想明白,無論股權眾籌有多麼光鮮的外衣,本質上還是建立在早期投資市場之上,而早期投資是會長期存在的,那麼股權眾籌就依然會有價值。”王正然説。(證券時報記者 張國鋒)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