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創新與風控 如何平衡

2017-09-18 14:44:44|來源:金融時報|編輯:許煬

  對於金融行業而言,防控系統性金融風險關乎生存之道,而近年來日益活躍的金融科技也在風險防控以及推動金融“脫虛向實”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近兩年來,全球掀起金融科技浪潮。以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在推動金融科技革命的同時,其引發的創新對金融行業也産生了深遠影響。金融科技在風險防控領域對金融業的幫助不容小覷,特別是在數據收集分析、風險定級及預警等領域,金融科技發揮著重要的通道作用。

  金融科技的發展符合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有利於中國經濟健康、可持續增長。金融科技在金融業的應用,創新了服務手段和方式,提高了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對於推動經濟增長模式轉變、提高經濟全要素生産率具有重要意義。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和雲計算,金融業能夠對客戶進行畫像並實施精準行銷,提高了普惠金融服務的覆蓋面、滲透率和效率,提升了金融服務效率,降低了金融服務成本,也可以讓金融風險防控工作變得全天候、無縫隙。

  不過,金融科技也是把“雙刃劍”,須在充分發揮其作用的前提下,重點防控金融科技創新過度帶來的新風險和新問題。中國保監會原副主席李克穆在以“防控系統性金融風險 金融科技當作為”為主題的財經智庫沙龍上表示,發展和風險總是並存的,人工智能發展迅猛,變化快,這就要求操作者不斷提高系統品質和效率,不斷消除風險隱患。

  “金融科技非常複雜,通過科技手段創新出來的産品,跨界嵌套,業務模式相當複雜,由此也增加了風險的識別難度。”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秘書長陸書春指出,“技術所帶來的創新風險傳播也特別快,很難控制,一旦風險爆發,其影響力與傳統金融風險不可同日而語。”

  在她看來,金融科技具有的跨界性既帶來了運用場景的豐富多變,也為實施綜合監管帶來了較大難度,如何把握好創新和風險之間的平衡,考驗著市場和監管的智慧。

  冠群馳騁副總裁王平直言:“金融市場上,一個突出的特點是金融創新活動越來越活躍,以前從未發生或從未預見到的事件也不斷發生,而往往正是全新的事件導致了最大的風險。這就使得金融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的監管方式和理念受到了進一步的挑戰。”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紅嶺創投董事長周世平也認為,金融科技存在技術依賴風險和網絡安全風險,一旦出現問題,可能會導致真正的系統性風險。

  業內專家強調,看待金融科技對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影響應一分為二:一方面,要看到金融科技對穩定和控制宏觀金融風險具有正面作用;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金融科技對宏觀金融風險帶來了新的觸發因素和亂象。

  那麼該如何管理風險?中央財經大學校長王廣謙認為,應從兩個方面著手。首先,金融機構必須進行風險自控;其次,監管創新工具要貼近市場。

  王平也表示,金融機構的內部控制是實施有效金融監管的前提和基礎。沒有金融機構的內部控制,外部監管的效果將很難保證。

  目前我國金融監管已基本形成“一行三會+地方金融辦+執法部門”合作的模式,金融科技在其中逐步扮演起了重要的通道作用。在此次財經智庫沙龍中,有嘉賓提出,在此背景下,監管部門應儘快搭建可共享的監管數據平臺,並開放數據輸入介面和查詢平臺;應發揮互聯網技術優勢,聯合一行三會等相關部門,建立金融風險預警監控系統,實時監管銀行資産品質、國有企業資源利用效率、地方債務等風險點,實現風險早發現、早化解。

  真融寶董事長吳雅楠建議,監管層應堅持“堵疏結合”,既要堵住監管套利的通道,更要疏導資本市場的定價環境,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同時,應提升監管科技的認識和實施,充分利用科技力量轉型監管思維,以“預測引導”模式提前和動態地監測風險。

  金融科技創新最終要服務於實體經濟才能算是履行天職,而實體經濟發展中的問題一般也會最早體現在金融系統中。因此,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既需要金融機構練就效益與風險的“平衡術”,也需要監管部門及時進行制度創新與市場化工具的有效採用。

  “監管可以讓金融科技在發展初期就能形成良好的發展態勢,有利於行業健康持續發展。”周世平表示,而監管政策的緊縮將如何影響中國金融科技的進一步發展還有待觀察。(記者 李珮)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