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牌平臺密集增資 無牌平臺過橋資金被封堵
在消費信貸ABS(資産證券化)暫緩發行,杠桿來源資金受限的眼下,消費金融持牌軍和非持牌軍各顯神通,以不同的渠道補血。
持牌消費金融迎增資潮
2018年1月12日,招聯金融增資至28.6億元的申請獲得深圳銀監局批准。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招聯金融此次增資改變了此前股權結構。此前,招商銀行旗下全資子公司永隆銀行與中國聯通各自持股50%。此次增資之後,股東數量由2家增加至3家——招商銀行則直接從“幕後”走向“臺前”。
具體而言,招聯金融註冊資本從20億元增加至28.53億元,其中,中國聯通出資額從10億元增加至16億元,持股比例不變,仍然為50%;永隆銀行出資額10億元不變,但股權比例從50%稀釋為35%;招商銀行直接出資6億元,持股15%。
無獨有偶,1月4日,總部在廣州的中郵消費金融增資申請也獲得監管部門批准。中郵消費金融註冊資本由10億元變更為30億元,趕超馬上消費金融(註冊資本22億元),成為註冊資本位居行業第二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
同時,中郵消費金融的股權結構也發生變化,郵儲銀行的持股比例從61.5%增加至70.5%,外資銀行星展銀行持股比例從12%增加至15%。而渤海信託股權遭遇稀釋,持有中郵消費金融股權比例從11%降至3.666%。
近兩個月,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增資的還有華融消費金融和捷信消費金融。
2017年12月11日,華融消費金融的股東合肥百貨發佈對外投資公告稱,為構築公司多元化産業佈局,擬參與對華融消費金融的同比例增資擴股,將後者註冊資本由當前的6億元增至16億元。不過,此次華融消費金融增資擴股還需取得銀監部門的批准。
2017年12月25日,捷信消費金融的增資申請獲得天津銀監局批復,註冊資本從70億元增至80億元,繼續刷新行業高度。這也是該公司2017年第二次增資。
目前,持牌消費金融公司註冊資本前三依次為,捷信消費金融(80億元),中郵消費金融(30億元),招聯金融(28.6億元)。
中銀消費金融首席財務官周鈞明對記者表示,中銀消費金融的增資也已經在路上,在消費金融ABS暫停的背景下,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的融資渠道主要是向金融機構借款,包括已經探索的銀團貸款;其次是發行金融債券,“但金融債券裏還有幾項需要突破的政策,例如發行二級資本債券,這在非銀金融機構裏的金融租賃公司已經有先例,我們也在向監管部門提出相關建議。”
非持牌平臺 探路Pre-ABS遇阻
據悉,互聯網金融平臺和小貸公司借ABS無限制放大杠桿進行表外融資的渠道,目前已被卡死。按照監管要求,小貸公司以資産證券化名義融入的資金必須與小貸公司表內的融資合併計算杠桿率,且杠桿率需滿足監管指標。
監管部門出手規範包括現金貸在內的整個互聯網信貸市場,但利差空間依舊是一塊巨大肥肉,誰都不願意放棄。在信託公司、商業銀行利用Pre-ABS為融資租賃等傳統企業融資後,多家涉及現金貸的非持牌消費金融平臺也追隨持牌機構步伐,開拓Pre-ABS融資渠道。
所謂Pre-ABS是指為資産證券化的原始權益人(資産持有人)形成基礎資産提供的投資,並以資産證券化募集資金償還過橋貸款、並參與到資産證券化業務全流程。
以信託Pre-ABS方式為例,信託公司向融資租賃公司發放信託貸款後,融資租賃公司用這筆信託資金向消費者/承租人發放借款或租賃款,形成租賃債權。融資租賃公司以租賃債權為基礎資産,發起資産證券化,資産證券化募集資金首先用於償還信託貸款。
而套用這一邏輯,一些現金貸介入Pre-ABS融資的操作流程一般為:由資産管理公司募集一筆資金投資現金貸平臺,現金貸平臺獲得融資後即可擴大資本金,擴大可貸規模。在其資産達到一定的規模後,由資産管理公司擔任SPV(特殊目的的載體),通過將基礎資産證券化從公開市場或私募市場募集資金,獲得資金用於償還Pre-ABS環節的融資。
“實際上可以這麼理解,Pre-ABS資金為資産管理公司對平臺發放的一筆過橋資金。這需要平臺股東背景比較過硬、可回購債權。”一家網貸公司的負責人告訴記者。
但是,最新監管政策表明,這個玩法將難再奏效。1月12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在官網發佈《私募投資基金備案須知》,禁止私募基金投資民間借貸、小貸、保理資産等借貸性質資産和其收益權。也就是説,監管部門現在已經注意到了非持牌平臺借Pre-ABS方式融資,而在封堵漏洞。(證券時報記者 劉筱攸 胡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