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移動支付場景更加豐富 生物識別認證已成趨勢

2018-01-22 09:28:32|來源:金融時報|編輯:許煬

  近日,中國銀聯發佈《2017移動互聯網支付安全調查報告》。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約10.5萬份,約七成被訪者集中在20歲至40歲,樣本覆蓋全國34個城市,還原了移動支付人群現狀、支付行為及安全意識。

  “從今年的分析報告中不難找到一些新趨勢。”中國銀聯支付安全專家王宇指出,一是移動支付場景更豐富,打車出行、外賣支付新晉為高頻場景;二是金融科技在産業發展中的作用更加凸顯,指紋等生物識別技術有逐步取代傳統密碼的趨勢;三是手機閃付成為各類國産手機廠商的標配,認可度越來越高;四是産業機構主動化解損失能力繼續提升,消費者自擔損失比例降低。

  男性網絡消費力首超女性

  報告顯示,70後、80後是網絡消費主力軍,其中男性月均網上消費額超過5000元的比例(23%)首次超越女性(15%)8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調查顯示,90後收入情況雖不及其他年齡段人群,但每月網上消費金額高於5000元以上的比例(23%)卻高於其他所有年齡段人群,年輕群體在移動支付領域的消費具有巨大潛力。

  此次調查顯示,5成以上的消費者通過手機支付完成線下購買實物、信用卡還款、外賣、打車及充值繳費等日常支付。其中,打車、叫外賣是90後、80後常用場景;買電影票、發紅包是70後常用場景,資金轉賬則成為60後的首選。值得注意的是,外賣消費場景崛起迅速,移動支付比例超過6成,而80、90後男性群體對其增長貢獻最大。

  手機閃付增長快 生物識別受青睞

  報告顯示,手機閃付成為2017年市場份額增速最快的移動支付産品。6成受訪者表示使用手機閃付較2016年增長1倍,主要原因在於手機閃付無需解鎖、只需指紋驗證,更加便捷,並具有金融晶片級安全防護,獲得蘋果、三星、華為、魅族、小米、中興等手機廠商認可。同時,手機閃付使用人群結構也開始從中高端人群走向社會大眾。專家表示,隨著手機廠商的大力支持及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手機閃付的普及程度或向掃碼支付看齊。

  數據顯示,傳統密碼驗證方式的使用比例較2016年下降25%;動態驗證碼的使用比例連續兩年下滑,2017年再次下降20%。與此同時,以指紋識別為代表的生物識別認證因安全與便捷的獨有優勢獲得青睞。本次被調查者中使用指紋識別方式的比例為48%,呈現出逐步替代傳統密碼的趨勢。

  中老年、90後須更加關注支付安全

  調查顯示,中老年更容易受優惠信息吸引,對於不明二維碼防範意識差,更易遭受網絡的欺詐(佔比達59%)。同時50歲以上人群中追回損失的比例(54%)低於其他年齡段,主要原因可能在於未採取及時的補救措施。

  調查顯示,相比2016年,自行承擔所有損失的消費者佔比下降12%,其中商業保險、風險賠付、欺詐資金與貨物攔截等産業風險保障機制發揮了積極作用。

  數據顯示,發生損失後及時撥打銀行客服、第三方支付機構進行挂失,或立即報警的50歲以上人群均不足3成。而90後群體遭遇詐騙後,發生大額損失的比例(27%)更大,超出總體人群近20個百分點,這可能與90後綁定大額銀行卡的比例更高(超過其他年齡段人群15%)以及更少購買賬戶安全險(低於其他年齡段人群10%)有關。(記者 李國輝)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