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批支付巨頭新規執行不到位
在條碼支付新規實施近一個月之際,4月26日,央行支付司副司長樊爽文在由中國支付清算協會舉辦的《中國支付清算行業運行報告(2018)》發佈會上指出,雖然商業銀行和大部分支付機構做得比較認真,但有個別支付機構“明顯執行不到位”,並直指一些“以為自己是大而不能倒的機構”置規則于不顧。業內人士認為,這番話頗有敲山震虎之意,加上近期央行對支付機構的又一輪大檢查,可以看出針對支付亂象的強監管仍會持續。
不要以為“大而不能管”
“有個別支付機構在這方面還是明顯執行不到位,在故意逃避。基本上還是玩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一套。”
“不要把精力花在想方設法逃避規則上,只顧自己利益漠視規則。”
“不能以為自己是大而不能倒、大而不能管的機構,置這些規則于不顧。對自己有利的就遵守,對自己不利的或者説執行起來需要有一定投入,需要做出一定調整的這些規定就不去執行。”
4月26日,樊爽文這番措辭頗為嚴厲的講話引發市場熱議。他所提到的“執行不到位”政策,是指2017年底央行發佈的《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印發〈條碼支付業務規範(試行)〉的通知》及配套文件,自2018年4月1日起實施,至今已有近一個月。
發佈規範的目的,即整治條碼支付存在的風險隱患和部分市場機構擾亂公平競爭秩序等問題。從4月26日發佈的《報告》可以看出,僅用了短短三年,移動支付就已經成了支付市場的絕對主角。2014年互聯網支付佔支付市場比還是67%,移動支付只有33%,但到了2017年,互聯網支付佔比下降至27%,移動支付則達到73%。
易觀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支付寶以54.26%市場份額居移動支付市場首位;騰訊金融(38.15%)位居第二。
政策執行存在難度
行業快速發展下,準入門檻過低、安全隱患滋生等問題也隨之衍生,並得到監管重視。在2017年底發佈文件中,央行不僅對業務資質要求、規範條碼生成等進行明確,也對掃碼支付進行了限額管理,同時對燒錢、補貼等不當競爭手段做出警示。
但在彼時,一位支付機構人士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就指出,政策在實際執行層面存在難度。該人士分析稱,實際上不少支付機構巨頭已經發展了龐大的生態供應商,他們的合作夥伴主要有兩類:線上支付合作夥伴以及線下支付合作夥伴,支付巨頭也會將線下推廣交給合作的代理機構負責。而監管目前對燒錢、補貼等不當競爭手段並沒有進行明確,“比如一些支付巨頭補貼中間服務商,再由中間服務商補貼給用戶或者商戶,這種補貼方式算不算不正當競爭目前還沒法判定”。
4月26日一位業內人士進一步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確實有機構還在變相繞過監管,如支付達到限額可以轉接銀行繼續轉賬,避開監管限額,甚至還有未實施政策的機構。
“從第三方支付整體行業來看,雖然涉及到的每筆支付金額並不大,但用戶眾多,這也是系統性風險的一個重要維度。對金融基礎設施需要監管,但監管方式和方法需要探討。”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法與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濤説道。
從嚴整治大勢所趨
不過,樊爽文4月26日的講話也頗有敲山震虎之意,“我們約談了相關機構,並且要求限期改正,下一步也會視情況做出進一步的監管措施”。
尹振濤表示,對於支付機構的管理從2017年開始就很清晰,在把支付行業視為金融基礎設施的同時,央行的金融穩定報告中也談到計劃將包括第三方支付在內的互聯網金融納入宏觀審慎管理框架(MPA)。由此也可以看出,對於第三方支付,央行要加強管理,從而防範發生系統性的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支付行業又迎來一場整治結果大檢查,央行支付結算司下發了《2018年重點抽查工作指導意見》,明確對支付行業檢查的重點,包括無證經營支付業務整治、銀行結算賬戶管理、支付機構備付金管理、“二清”違規行為、“斷直連”情況等幾大方面。
在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看來,支付市場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斷直連”和備付金集中存管,這應該是當前監管關注的焦點,未來可能也會關注間聯模式下業務創新和市場格局發展的問題。受訪人士均認為,未來監管從嚴無疑是大勢所趨。
北京商報記者 程維妙 張弛/文 代小傑/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