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重“量”尤須提“質”

2018-05-22 09:41:38|來源:證券時報|編輯:許煬

  去年12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條碼支付業務規範(試行)》,同時配套印發安全技術和受理終端技術兩個規範,自今年4月1日起執行。前不久,央行支付結算司相關負責人針對規範落實情況透露,“相對而言,商業銀行和大部分支付機構執行新規比較到位,但是有個別支付機構在此方面明顯執行不到位”。執行不到位的多涉第三方支付機構,表現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要麼是故意逃避、回避,乾脆什麼也不做;要麼是做了一些變通的處理來應對。

  第三方支付自2011年誕生以來,以其小微、快捷、便民支付的獨特優勢,受到客戶歡迎,其業務處理筆數、金額均實現了穩定、快速增長。然而與此同時,第三方支付發展過程中的不規範問題也日益暴露出來。一些第三方支付平臺管理混亂,不落實賬戶、交易實名制,濫發POS機,個別第三方支付平臺網絡系統建設嚴重滯後,甚至無法查詢平臺準確交易信息、商戶和交易者身份,等等。

  第三方支付亂象,某種程度上縱容了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北京市公安局統計顯示,2015年以來,當地成立的打擊防範電信犯罪領導小組,累計幫助受害人挽回經濟損失十多億元;他們調查發現,七成被騙資金是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轉移走的。前段時間,深圳警方破獲一起新型電信網絡詐騙案,相關涉案團夥在十余天內騙取700多萬元,而利用第三方支付渠道洗錢,是案件最後一環。該案辦案人員分析案情時指出,以前詐騙分子是以銀行卡對銀行卡的方式轉款,追查起來相對容易;但現在,詐騙分子先通過銀行卡轉到第三方支付平臺,再從此平臺分轉至多張銀行卡取現。一些第三方支付平臺就像一個龐大的“資金池”,已成為電信詐騙團夥套取、漂白非法資金的“綠色通道”。 

  第三方支付因其不規範經營而引發的問題不止於此。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化、智慧化、場景化的支付日趨普及,風險因之發生變化與轉移,呈現出隱蔽性、複雜性、突發性、傳染性、交叉性等新趨勢。此種態勢下,第三方支付的不規範問題如若不加以有效遏制,任其蔓延下去,難保不會由局部單一風險,進而演變成重大群體性、系統性風險。

  一些第三方支付機構存在的不規範問題,與其目前尚且停留于數量擴張階段有一定關係。基於不斷提升業務規模,獲取更多經營收益考慮,他們往往不惜以打政策法規“擦邊球”甚或直接“踩雷”為代價,過度簡化操作流程,放鬆審核把關,以對效率的片面追求來取悅市場。

  本來,與銀行等傳統機構相比,第三方支付機構在硬體設施以及風險防範的意識、經驗等方面,總體來看就存在著一定欠缺,更容易成為不法分子借機攻擊的目標。在金融領域風險防控被高度關注的當下,第三方支付機構如若依然認不清形勢,總是以博弈心態與監管職能部門玩“貓鼠遊戲”,那麼,他們在攪擾支付結算環境、加大監管成本的同時,也是在逼著監管職能部門嚴厲出手,繼而在斷送著自身的發展前程。

  經過了這麼多年發展,第三方支付機構應該在發展方式上有所轉變,努力實現從數量的擴張向品質的提升躍進。只有在兼顧客戶體驗的同時,以自覺的姿態積極配合監管職能部門,認真遵照相關支付結算規定行事,在支付結演算法規框定的範圍內推進業務創新,才能著眼長遠切實維護好客戶利益,以優質經營鞏固自身的市場地位。

  縱觀當前,為整治第三方支付亂象,央行頻頻出手,相繼完善和出臺了一些有針對性的支付結算監管規則,並且,對於檢查中發現的涉嫌違規問題,對相應第三方支付機構予以嚴厲懲處。第三方支付機構須以此為戒,進一步提升對於依規合法經營重要性的認識,圍繞相關監管法規要求,自覺開展自查自糾。尤其是市場中有影響力的大機構,要切實發揮好行業帶頭作用,以過硬的管理水準促進第三方支付生態的不斷改善,著力推動支付市場回歸本源、參與主體回歸本位,從根本上化解市場累積的各類風險。(周慧虹)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