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金融研究院發佈《數字金融反欺詐白皮書》
由京東金融研究院和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與互聯網安全研究中心、中國刑事警察學院共同撰寫的《數字金融反欺詐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日前在北京正式發佈。
《白皮書》顯示,在數字技術的支撐下,金融市場的體量和發展潛力被逐步放大,與此同時,其暴露的風險隱患也與日俱增,欺詐現象層出不窮。數字金融欺詐手段由之前較為簡單的盜號、盜刷演變為現在的借助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從撒網式向精準化轉變,並疊加傳銷、兼職賺錢、網購退款、金融理財、虛擬貨幣等更為複雜多樣的手法。
根據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4月,其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平臺發現了21624個存在異常的互聯網金融網站和1362個互聯網金融網站漏洞。
《白皮書》建議,數字金融反欺詐之路應該從數據、技術和機制三個方面均衡發力。從技術的運用層級和著力點來看,數字金融反欺詐技術手段有數據採集、數據分析、決策引擎三種途徑。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網絡犯罪偵查系主任秦玉海認為,反欺詐是一場集數據、技術和機制于一體的綜合防禦戰。數據是反欺詐體系建設的核心和前提,技術是打贏反欺詐之戰的重要支撐,機制是優化反欺詐效果、提升反欺詐能力的重要保障。
數字金融反欺詐是一場持久戰。京東金融研究院院長孟昭莉表示,金融的欺詐行為呈現出專業化、産業化、隱蔽化、跨區域等新特徵,對傳統的反欺詐手段形成極大挑戰。針對金融領域的反欺詐技術也應不斷革新,既要精準打擊存在的風險,也要執棋先行,做到防患于未然。(記者 李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