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降溫 支付牌照價值待重估
自2016年央行明確表態稱一段時期內原則上不再新批設第三方支付機構以來,第三方支付牌照成為了稀缺資源,一時間,第三方支付牌照最高價格甚至炒到了數十億元。不過,相較于年初的炒牌熱度,北京商報記者近日發現,第三方支付牌照交易市場降溫。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以來,第三方支付牌照供需兩端均出現變化,第三方支付牌照含金量重估。
交易降溫
一位金融牌照交易的仲介人士表示,最近很少見第三方支付牌照成交,這種牌照很難買。據他了解,目前市場上支付牌照交易玩家數量逐漸減少,支付牌照價格相比年初至少下降了20%。
2011-2015年,央行共發放271張第三方支付牌照,在2016年支付牌照發放按下“暫停鍵”,央行相關負責人表示,堅持“總量控制、結構優化、提高品質、有序發展”的原則,一段時期內原則上不再批設新機構,這標誌著第三方支付牌照進入存量時代。而截至目前,央行累計登出支付牌照名單已增加到33家,最新的支付牌照數量為238張。
伴隨著支付牌照發放的收緊,自去年以來,行業並購事件不時發生。北京商報記者梳理髮現,恒大、小米、美團、唯品會、滴滴等企業相繼完成支付牌照收購。
據另一位並購平臺人士表示,2017年,支付牌照價格還是“3-4-5”,2018年初已經達到了“6-7-8”,據介紹,“3-4-5”是指:牌照中包含一項內容,比如互聯網支付,價格是3億元;包含兩項內容,比如互聯網支付和銀行卡收單,則價格是4億元,如果再加上預付卡,三項內容,價格就是5億元。
今年3月,一個支付牌照直接叫價15億元,居間費1.5億元,業務範圍包括互聯網支付、行動電話支付、固定電話支付、銀行卡收單等,牌照期限在2021年以前。據業內人士透露,這一價格較2016年9月翻了3倍多。不過,目前,第三方支付牌照交易少見,熱度降溫。
對於支付牌照價格變化,易觀金融分析師王蓬博表示,“肯定是縮水了”。中國支付網創始人劉剛也表示,隨著巨頭佈局逐漸落定,牌照交易活躍明顯下降,價格也隨之相應回落。
供需兩端均生變
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以來,第三方支付牌照供需兩端均出現變化,在供給端,支付牌照申請放開的跡象改變了市場預期,在需求側,隨著巨頭佈局逐步落定,支付牌照市場的需求方減少。
今年3月,央行宣佈正式放開外資進入中國支付市場。3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中國人民銀行公告〔2018〕第7號》,明確外商投資支付機構的準入和監管政策,自3月21日起實施。央行有關負責人在答記者會上透露,放開外商投資支付機構準入限制,通過對內資、外資同等對待的方式,實現統一的準入標準和監管要求。有利於加快中國支付服務市場的改革開放和創新轉型,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今年5月,央行已收到外商World First公司關於申請支付業務許可的來函。這意味著3月底央行放開外商投資支付機構準入限制以來已有首家外商嘗鮮。在支付市場對外資開放的背景下,國內支付牌照申請也出現解禁跡象。上市公司廣電運通5月20日在互動平臺表示,公司全資子公司廣電匯通向央行申請《支付業務許可證》,申請的支付業務具體類型是全國範圍銀行卡收單;目前第三方支付牌照處於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審批階段。
在王蓬博看來,國內支付牌照有放開的可能性。在他看來,支付市場對外放開,對內也不能搞歧視政策。從之前出的一系列監管政策可以看到監管思路是先進行規範,然後再去進行場景梳理。
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表示,第三方支付牌照價值的主要支撐點在於稀缺性,2018年以來,市場開始猜測監管機構放開支付牌照申請的可能性,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供求雙方對於牌照價值的預期,進而影響支付牌照二級市場的交易價格。
除了稀缺性之外,影響支付牌照估值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潛在需求方的減少。考慮到支付市場格局已定和支付牌照估值的居高不下,真正有能力、有意願入手支付牌照的基本為場景巨頭,只有巨頭買得起,也能養得活,而隨著前期牌照收購交易的陸續成交,潛在需求者數量在下降,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打壓支付牌照的估值水準。
估值回歸理性
在分析人士看來,第三方支付行業護城河已築,新進入者難分羹。此外,隨著央行徹底接手備付金存管,大部分以備付金為主要利潤來源的機構將加速出局,第三方牌照價格也將連帶著縮水。
事實上,存量中小支付機構的日子也不好過。一項值得關注的數據是,今年二季度,移動支付行業交易規模環比增速出現負增長。易觀發佈的《中國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市場季度監測報告2018年第二季度》數據顯示,2018年二季度,中國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393078.3億元人民幣,環比降低2.62%。
王蓬博分析認為,移動支付行業交易規模在2018年二季度環比增速出現負增長,由於金融類交易受到監管嚴控等原因,規模出現較大幅度降低,同時整體交易量級已經達到較高規模,移動支付對小額高頻場景滲透已經達到較高水準,區域下沉並未出現突破性進展,在場景固化等因素的影響下,行業整體規模首次出現環比降低的現象。
劉剛表示,支付牌照本身並無實際價值,只是由於監管部門停發新證,而入場玩家苦於合規問題而不得不收購持證機構。備付金全額集中存管後,小支付機構更加失去競爭力,有牌照一樣難以生存,會增加支付牌照交易的供給,更會促進價格繼續下降。
在市場看來,“玩概念、囤牌照”的市場現象將成過去式,隨著互聯網金融行業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大,第三方支付市場的估值將逐漸趨於理性。王蓬博表示,對於第三方支付牌照的評估,主要是利潤構成和商戶觸達數量、交易規模、活躍用戶這幾個指標。只有有了用戶有了交易才能開展增值服務,所以場景第一。目前,央行又重啟了牌照申請,並且現在競爭激烈,各家支付機構的費率已經很低了,如果僅僅需要一個渠道的話,是不需要收購支付牌照的。
對於支付牌照的價值評估,劉剛表示,支付牌照價格取決於許可類型和範圍,網絡支付和銀行卡收單相對較高,而預付卡則便宜很多。除了類型外,地域範圍也有很大的決定因素,全國或者多區域的要比單一省份的要貴很多。另外,企業本身的業務量也是交易的砝碼,有無業務量的支付機構在並購中價格差異很明顯。
“第三方支付牌照分為網絡支付、銀行卡收單、預付卡等類型,網絡支付牌照根據是否包含移動支付資質可分為兩類,銀行卡收單和預付卡牌照視全國性和區域性也可分為兩大類,上述經營範圍的不同導致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價值差異很大。”薛洪言表示,站在收購方的角度,支付牌照的價值取決於其能為收購方創造的價值。由於不同的收購方資源稟賦差異很大,同一張支付牌照對不同機構的價值迥異,從而導致不同收購方對相似支付牌照的心理估值水準差異很大,所以基本不存在被各方認可的標準化的估值方法。在實踐中,支付牌照的並購案例都是高度非標化的,是交易雙方洽談和博弈的結果,單一案例會影響市場預期但並不能決定下一個並購案例中支付牌照的估值水準。(北京商報記者 劉雙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