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資管”時代來臨:數據、金融與科技如何實現深度重構
“2018年,對中國的資管行業來説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首先,資管新規的出臺,為資管市場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了構建統一制度基礎的第一塊基石。其次,金融科技作為一種不可或缺的生産要素,在資管領域的滲透融合已經開始擴散蔓延,並有了提速升級之勢。同時,資管市場在中國構建現代金融體系進程中的戰略意義和積極作用也在不斷體現,並且持續強化。”西南財經大學信託與理財研究所所長、普益標準專家委員會主任翟立宏在近日舉辦的“2018第七屆普益標準財富論壇”上表示。
今年4月底,人民銀行等四部委正式發佈《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産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意味著百萬億元大資管市場的制度基礎和市場環境將迎來前所未有的變革,“大資管”向“真資管”全面邁進。資管機構該如何轉型才能馳騁于資管新時代,如何利用金融科技進行資管業務轉型,是業界及所有資管機構必須面對和思考的重要課題。
為此,在“2018第七屆普益標準財富論壇”上,與會嘉賓通過主題演講、圓桌論壇和專題討論等多種形式,圍繞“真資管:數據、金融與科技的深度重構”,進行了深度交流與研討。
金融科技賦能“真資管”全新發展之路
《金融時報》記者注意到,論壇現場,眾多與會專家指出,金融科技正在引領資管行業,向著更高效、更便捷、更普惠的方向開展。
中信銀行資産管理業務中心總裁李國峰表示,金融科技是推動資管行業轉型發展的核心動力,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移動互聯、人工智能及生物互聯等新一代技術的發展應用,對資管行業的影響最直接表現在客戶服務、産品設計、策略優化、團隊建設、運營模式、風險管理等方面。
“深度整合金融科技,將客戶信息及需求數據化並通過標準流程進行系統服務,是服務長尾客戶唯一的可行路徑。改變傳統由理財經理一對一手動管理服務客戶的方式,通過搭建以客戶全方位信息為基礎的數據庫,將各不相同的客戶通過標準化的處理,得到標準化的數據信息,構建客戶分析、客戶管理、客戶服務的大數據基礎,助力於盤活‘僵屍客戶’。對長尾客戶市場的‘開墾’與‘挖掘’,對財富管理端的徹底改造,將顛覆傳統行銷中以人際資源為王的行銷模式,也將顛覆銀行對單個理財經理的考核方式,高效的客戶分析與客戶響應,及時全面的客戶服務,是在長尾客戶市場致勝的必由之路。”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羅榮華認為。
“資管業務對於金融科技實用價值的探索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機器學習;二是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三是機器人技術。”招商銀行資産管理部副總經理陳微如是説。
回歸本源 不破不立
隨著資管新規及理財細則的落地,打破剛性兌付下銀行理財業務如何回歸本源成為值得思考的問題。過去理財規模爆髮式增長面臨“急剎車”,存量老資産和老産品要求在2020年末結束,也面臨著處置壓力,行業開始面臨洗牌和分化,能力亟待重塑。
“儘管資管業務面臨新挑戰,我們也應看到,中國資産管理行業長期增長的基本邏輯沒有變化,規範發展後資管行業會走得更遠,商業銀行渠道與客群的比較優勢仍在,理財子公司仍孕育希望。可以説,我國銀行理財業務也將開啟‘最好的時代’。”興業銀行資産管理部總經理顧衛平在演講中表示。
顧衛平認為,銀行理財轉型的主要措施包括:一是以凈值化為要求,加快産品研發設計;二是建立系統化的投研體系;三是獨立的立體化風控體系;四是強大系統支持的運營體系。
中小銀行資管業務亟待轉型
資管新規和理財新規的正式下發,意味著整個資管行業將迎來全新挑戰。在圓桌論壇的討論中,多位來自中小銀行的資管人士就“理財新規之後的中小銀行資管業務轉型之路”進行了富有建設性的思維碰撞。
天津銀行資産管理部總經理劉剛領表示,監管新規對於中小銀行資管業務的挑戰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是廣大的中小銀行都面臨著做資管還是做財富的選擇,這是中小銀行面臨的很現實的問題;第二是從戰略層面,銀行是否真的做好了長期投入的準備,那麼未來資管業務的可能之一是規模和收益會往下走,但是投入會增長,這需要在戰略上做好準備;第三是凈值型産品的風控流程決策體系如何與現有的銀行流程做一個很好的契合。
江蘇銀行投行與資産管理總部副總經理楊濤則表示,資管新規發佈之後,對中小銀行來説實際上提供了一個比較好的機遇。一方面,現在城商行只能在自己的分行銷售自己的産品,未來一旦成立子公司,中小銀行可能在客戶基礎上會獲得一定的互聯網的補充,在更廣的範圍內吸引一部分的客戶;另一方面,未來的凈值化産品運營中,大型銀行和中小型銀行的估值、交易等系統都需要升級,而大型銀行的決策效率沒有中小銀行快。
鄭州銀行資産管理部副總經理買亞平補充道,銀行資管與基金公司、信託公司相比,最大的優勢是有相對龐大的客戶基礎和相對龐大的營業網點,將客戶細分做紮實做好,並將投研做好,銀行資管的優勢才能夠得到充分發揮。未來資管子公司對於城商行來説其實是跨區域、多層次的發展機遇,甚至是未來全球化發展的一個非常好的抓手和出發點。(記者 孟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