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監管的破與立

2019-02-13 09:05:28|來源:北京商報|編輯:許煬

  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創新技術的推動下,2018年金融科技行業發展迅猛,不過,快速發展的背後也暴露出諸多問題。如部分機構以金融科技名義,實際開展非法金融活動,擾亂金融秩序,坑害參與者。在金融科技破立之際,如何平衡創新和風險成為了監管的一大難題。北京商報記者採訪的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助理秘書長張羽以及業界權威專家紛紛指出,今年金融科技監管的重中之重是風險化解,監管也應進行技術轉型,“以技術之道還治技術之險”,同時探索監管沙盤等新興模式。

  破:飛速發展致四大風險暴露

  近年來,金融科技發展生機勃勃,幾乎覆蓋了支付、借貸、保險、理財等各類金融服務領域,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金融服務的效率,滿足不同消費者對金融服務多樣性和個性化的需求。不過,在高速發展的同時,金融科技的相關風險也日益顯現,給監管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表示,當前金融科技已經暴露的風險主要有四大方面:業務風險;技術風險;網絡風險;數據風險。其中,在業務風險方面,已經發現有的機構安全意識薄弱,為單方面追求極致客戶體驗,以犧牲資金和交易安全為代價,過度簡化必要的業務流程和管控環節,從而隱藏了較大的業務安全隱患。還有的機構假借複雜技術對金融産品進行過度包裝,刻意模糊業務本質,並沒有真正落實好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的要求和風險提示責任,把一些不成熟、不可靠的金融産品賣給缺乏相應風險承受能力的消費者。這是需要高度重視的。

  在技術方面,李東榮也指出,發現有的機構在未經過嚴密測試和風險評估的情況下,盲目地追求所謂顛覆式技術,拔苗助長,急於求成,導致技術選型錯位、資源浪費,安全事件頻發等問題。特別是對部分尚處於發展初期的新興技術,通過輿論和資本的過度炒作,可能會令它們淪為市場操縱、投機、詐騙的工具。

  零壹研究院院長于百程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也指出,目前金融科技存在的風險,一方面是與金融相關的風險,部分機構以金融科技的名義,實際開展非法金融活動,擾亂金融秩序,坑害參與者。另一方面是技術和數據的安全風險,金融科技的發展依賴技術,且依賴大量的數據基礎,但技術漏洞和數據的洩露與違規使用,産生相應的金融安全問題和數據安全問題。

  監管難題涌現

  不斷涌現的金融風險事件,凸顯的正是由金融科技創新帶來的風險防範和監管難題。李東榮表示,金融科技使得金融服務可以下沉到傳統金融無法服務的群體中,而由於長尾客戶的金融知識相對較少,風險識別和承受能力相對薄弱,很容易形成只看收益不看風險的非理性投資理念,加大了現階段對合格投資者的管理以及投資者權益保護的難度。

  對於地方監管的風險監測和防範化解能力帶來壓力。京東數科研究院日前發佈的《2018年中國金融科技法律政策報告》指出,近年來,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高新技術蓬勃發展,在金融領域形成了明顯的技術溢出效應,金融行業跨地域、跨領域特徵愈發明顯,而地方金融監管資源又相對緊缺,監管能力相對薄弱,這都對地方金融監管形成較大壓力。

  張羽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金融科技最大的問題就是變化太快,特別是涉及到金融交易的金融科技,像早期的比特幣到ICO再到STO這一系列的變化,本質沒有太大變化,但是對實際的金融活動又産生了很大的影響,從金融科技監管角度來看,就必須時刻保持警惕,以防對社會大眾造成不良影響。“目前,網信部已經開始針對這些金融科技機構進行登記了,未來登記過的企業,肯定會納入到監管中,金融科技的監管將是一個常態化的工作和職責。”

  另外,金融與科技界限的不明朗,也給以牌照為核心的監管體系帶來了挑戰。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認為,金融科技的發展改變了金融業的運作模式,模糊了金融與科技的邊界,尤其是模糊了牌照業務與非牌照業務的邊界,對於當前以牌照監管為核心的監管體系帶來了重大挑戰。

  “此外,隨著數據重要性的提升,數據隱私保護變成了急需強化的薄弱環節,而被監管機構對科技的深度應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監管者與被監管者的科技能力差,這種差距反過來會制約監管機構對被監管機構的監管有效性,將監管科技的發展提上日程。”薛洪言補充道。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公佈的央行“三定”方案新增央行牽頭負責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和應急處置、金融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統籌互聯網金融監管工作等內容。根據“三定”方案,央行內設機構之一的“金融市場司”承擔重要金融基礎設施建設規劃並統籌實施監管的具體工作,負責統籌互聯網金融監管,評估金融科技創新業務。

  立:利用科技手段化解風險

  凡涉及創新,多數均“先破後立”。“以技術之道還治技術之險”則是監管平衡創新與風險矛盾的一大利器。

  從北京、廣州等地發佈當地金融科技發展規劃到各地方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及促進金融科技發展,可以看出,金融科技仍是未來的一大發展重點。在發展和風險中,如何講究平衡之道,也是擺在監管面前的一大難題。分析人士指出,2019年金融嚴監管的態勢不改,但是監管創新也要提上日程,如監管框架以及監管制度的調整,金融控股公司監管等相關制度將推進。

  “從去年底175號文到今年出臺的1號文,互金行業整個趨勢已經比較明朗。從行業未來趨勢來看,金融科技事實上是未來互金行業轉型的首選。”張羽認為,目前監管對於金融科技的應用還是有較嚴格的控制,包括像區塊鏈技術、人工智能等。監管希望市場競爭主體通過這些技術去輔助金融行業,而不是通過技術主導金融行業。今年,互金行業乃至於金融科技行業的監管重中之重是風險化解,可以通過科技手段來進行,比如“資産上鏈”、互聯網金融資管、不合規企業的轉型等。

  對於金融科技未來監管的重點,于百程認為,今年金融科技的監管將延續和優化按照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落實穿透式監管。首先依然是劃定底線,對非法金融活動零容忍打擊;其次是推進目前的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理順行業秩序,實現優勝劣汰,風險出清;再次是在整治基礎上,完善監管制度,形成一套符合市場規律的監管體系,推動金融科技的作用發揮。

  另外,對監管而言,如何在鼓勵創新和控制金融風險之間取得平衡也是亟待關注的問題。在薛洪言看來,金融科技産業,既需要大力扶持,也需要審慎監管,如何把握鼓勵金融科技創新與防範金融科技風險之間的平衡,將成為金融科技監管的難點和焦點。在此過程中,既要完善金融科技的基礎設施、發展監管科技以提升監管效率,也要更新監管理念、探索監管沙盤等新模式,實現監管與創新的動態平衡。

  具體到工作重點,張羽指出,今年可能會有一些關於金融科技方面基礎設施的建設,北京市互金協會也會做一些相關技術轉型方面的準備,作為未來一年的整體安排。協會想利用一些先進的技術去輔助現在的金融科技行業,其中包括通過人工智能的技術做智慧客服、人工智能的催收管理;通過大數據監控,做未來人工智能的風控;通過一些技術實現不良資産的轉移跟交易,或者是證據的留存等。(北京商報記者 崔啟斌 吳限)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