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互聯網保民達2.22億人

2019-02-22 09:51:11|來源:證券日報|編輯:韓東林

       近日,騰訊首個控股的保險平臺微民保險代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微保”)攜手騰訊用戶研究與體驗設計部(CDC)發佈的《2018年互聯網保險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互聯網保單量五年飆增18倍,有27.7%的網民在互聯網上購買過保險。

    目前,互聯網保民數量約在2.22億人左右,從互聯網保民和網民之間的巨大差距可以看出,互聯網保險在經歷了五年的高速增長後,仍然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

    超七成網民接受互聯網購險

    《報告》顯示,75.2%的網民接受互聯網購險,包括微信在內的支付渠道成為互聯網購險的首選。在還未購買過保險産品的網民中,互聯網已經成為僅次於保險業務員的,認知度排名第二的購險渠道。

    28.7歲成為了網民首次購險的平均年齡。有意思的是,《報告》對“保二代”做了全方位解讀,作為父母為自己購買過保險的群體,“保二代”購險意願更強,更能擁抱互聯網保險。此外,網民最擔心發生疾病和意外,購買率前三的複雜險分別是:長期意外險、長期重疾險、壽險。

    目前,不少網民在配置保險的過程中,仍將孩子、老人放在首位。不過,《報告》指出,正確的配置邏輯應當是反其道而行之,要先保障家庭主要收入來源。

    怎樣才算一個成熟的保險用戶,《報告》認為,已經購買過重疾險、醫療險、長期意外險等複雜險種的人群,可以稱之為“保險成熟用戶”,這類人在網民中的佔比為33.4%。

    從不同購買群體來看,購險以70後、80後有孩子的高收入白領為主(家庭月收入主要集中在1萬元—2萬元之間)。他們首次購險平均年齡為29.2歲。特定人生階段所發生的事件,比如説工作、婚育等,導致他們的保險意識加強,保險購買主要是由他們的內在需求引起,而不是被外界因素所驅動。在購買保險時,這類人會仔細閱讀條款,相比之下也更信任保險公司官方渠道和第三方平臺,他們更傾向於按照家庭收入的百分比來規劃保險支出。

    對於初入職場的,在大城市打拼的未婚90後而言,作為思路清晰的奮鬥青年和“保二代”的主力軍,他們平均在21.7歲就開始購買保險。對他們來説,保險是一件優先級較高的事情,在收入不多的情況下就開始了自己的保險規劃。由於信息渠道偏線上,這類人群對互聯網保險的接受度較高,也更多會考慮為父母購置保險。

    而另一些80後的中低收入人群則一般是由外部惡性事件觸發了他們對保險的關注,這類用戶在購買保險時,更依賴業務員提供的各類信息。

    對網銷保險有4個“小期待”

    根據《報告》,在還未購買過保險産品的網民中,互聯網已經成為僅次於保險業務員的,認知度排名第二的購險渠道。而在互聯網購險渠道中,認知度最高的是“支付工具”和“保險公司官方”,“銀行”和“第三方保險平臺”的認知度位於第二梯隊。細化來看,在互聯網上買過保險的群體中,排在前三的渠道是“支付工具(微信錢包、支付寶)”、“保險公司官方”和“第三方平臺”。

    此外,數據還顯示,在互聯網渠道中,網民購買保險産品更傾向於官方渠道,原因是其“可信、方便、有推薦/精選的産品”;而沒有購險經驗的網民,首選的購險渠道是“做保險的熟人親友”,原因是其“有熟悉信任的人、售後理賠有專人負責、有人幫我講解條款”。互聯網保民在購險時更少依賴業務員講解産品,會自己研究保險條款;在網上買過保險的群體比其他保民更為年輕。

    根據對近百位網民的採訪,《報告》透露了網民對互聯網保險的“小期待”:一是希望電子化核賠,提升賠付效率;二是根據健康數據差異化定價,提高性價比;三是與銀行、政府等合作,在被保險人出險時,將保險情況告知家人;四是結合線上的便捷、與真人客服的親和力與溫度,同時作出清晰的理賠指引,還要增加購險的社交功能,激活線上線下互動。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