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中國建設奏響新樂章
雪域高原之上,西藏昌都市實驗小學的“未來教室”裏,五年級數學老師羅芳手持平板電腦,給孩子們演示著多媒體動畫,這些新穎別致的課件,是天津河東區實驗小學的老師們用互聯網“送”來的。
碧海白沙側畔,海南三沙市人民醫院的檢驗科裏,李韓建大夫嫺熟地操作著電腦,將小島上病人的心電圖圖像傳回遠在海口的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由那裏專門的心電圖診斷大夫給出檢查報告。
掃碼點菜、刷臉進站、在線掛號、手機值機……滑鼠輕點,手指滑動,互聯網新産品新業態競相涌現,讓8.29億網民感受著生活的便利和美好;大數據調控路口的紅綠燈,人工智能“指揮”無燈工廠,雲上政務“最多跑一次”……“互聯網+”不斷深化,也在為經濟社會各領域轉型升級注入新能量。
一路前行,成績斐然,數字中國建設正在奏響嶄新的樂章。
活力迸發有“底氣”
在東莞,32歲的農民工吳玉霞如今已經習慣了每天下班後跟在安徽老家的兒子通一個視頻電話。“過去要掰著手指算流量,現在不限量套餐一個月才58元,怎麼用都不心慌!”
與吳玉霞一樣,不斷夯實的基礎設施,扎紮實實的提速降費,是億萬個人與企業用戶放心“觸網”的底氣。高速暢通、質優價廉的寬頻網絡構築起社會的信息大動脈,成為數字中國建設的堅實土壤。
“移動流量通訊費用單價去年降低63%,到年底測算1GB流量平均資費8.5元,今年一季度,4G用戶規模為12.04億戶,佔行動電話用戶的75.4%,手機上網流量255億GB,同比增長133.2%。”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發展司司長聞庫對一個個數字“如數家珍”,“我們還將持續推動網絡提速降費,今年中小企業寬頻平均資費再降低15%,移動網絡流量平均資費再降低20%以上。”
自主創新、快速突破的技術提升,是數字中國成為動力十足新引擎的底氣。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區塊鏈、虛擬現實、量子計算等重點領域,“中國創造”接近甚至領先國際先進水準。以人工智能為例,寒武紀、華為、阿裡巴巴在晶片技術研發方面異軍突起,搜狗、科大訊飛在自然語言識別上先行一步;在計算機視覺方面,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公佈的最新一次全球人臉識別演算法測試結果中,依圖科技、商湯科技、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3家中國團隊進入前五名。
紅紅火火的産業發展,則是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的底氣。2018年,全國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規模以上企業3.78萬家,累計完成軟體業務收入63061億元,同比增長14.2%;實現利潤總額8079億元,同比增長9.7%。“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高品質發展步伐加快,結構持續調整優化,新的增長點不斷涌現,服務和支撐能力顯著增強,正成為數字中國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總工程師余曉暉表示。
深度融合有“抓手”
“依託我們的智慧製造業務實踐和在機器人、智慧物流和物聯網等方面的經驗,我們去年建立了美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現在已為汽車、新能源、家電等12個行業的150多家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服務,傳統企業對‘互聯網+’的熱情可見一斑,中國正在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工業互聯網應用市場。”美的家用空調創新中心主任李金波如是説。
産業互聯網的發展,已成為降低企業綜合成本、推動産業價值鏈向高端延伸和培育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強大動力。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馬化騰表示:“中國互聯網前20年的發展,更多與消費相關。從2015年開始,國家每年都有新動作推動傳統産業的數字化轉型,互聯網未來發展的方向在産業,建設數字中國,也正是為了推動經濟高品質增長。”
在工業互聯網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成為“抓手”,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表示:“工業互聯網平臺是工業互聯網的中樞,是基於雲計算的開放式、可擴展的工業作業系統,向下接入海量設備、自身承載工業知識與微服務,向上支撐工業APP開發部署。”目前我國已培育形成超過50傢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重點平臺連接設備數平均達59萬,工業APP創新活躍並實現商業化應用,製造業數字化智慧化程度不斷提升,智慧化生産、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服務型製造等創新百花齊放。
在廣大農村,數字中國與鄉村振興緊密結合,農村電商成為“抓手”。2018年,農村網絡銷售額突破1.3萬億元,其中農産品網絡銷售額達3000億元。農村電商不僅拓展了農産品銷路,提升了農民收入,也在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廣東省高州市果留香石榴專業合作社生産的番石榴,六成以上都通過互聯網直接銷售,每畝增收3000元以上,該合作社社長溫錦玲頗為感慨:“電商模式讓農民不再單打獨鬥,我們‘合作社+基地+農戶’産業化經營模式去年一年就幫助了100多戶貧困戶脫貧。”
“2018年,産業數字化規模達到24.9萬億元,對數字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高達79.5%,這意味著與傳統産業深度融合,産業數字化轉型正在拓展出巨大的新空間,迸發出源源不斷的新動能。”余曉暉表示。
智慧民生有“突破”
數字中國建設,也在推動民生保障再上臺階,讓互聯網發展成果不斷增進人民福祉。
今年4月,浙江杭州市開始將此前在兩個街道試點的“一窗受理、四端協同”政務服務向全市推廣,打造“移動辦事之城”。“拿辦理少兒醫保為例,過去要在辦事大廳窗口辦理,現在直接就可以在手機或者電腦上辦,根本不用去大廳!”江幹區丁蘭街道辦事處副主任何碧君表示,丁蘭街道是試點之一,政務服務從原來10個專窗10個人減為3窗6人,辦理時長也縮短了50%。
從公積金查詢到電子身份證,從電子發票到遠程事故快速處理,“互聯網+公共服務”,不僅意味著新技術的使用,也意味著資源的高度整合和整體流程的優化再造。在山東青島,“一窗式”企業聯合辦理,平均辦理時限為1.39天,提速82.6%。在浙江舟山,共有4938個事項實現了“最多跑一次”,每個事項至少能節約50%以上的時間。
截至2018年12月,我國在線政務服務用戶規模達3.94億,佔網民總數的47.5%。“前端服務提供方面,相關部門不斷推動線上線下集成融合,實時匯入網上申報、排隊預約、審批(審查)結果等信息,並推動基於互聯網、自助終端、移動終端的政務服務入口全面向基層延伸,讓群眾‘最多跑一次’。後端數據管理方面,各級政府加快完善政務數據資源體系,構建全國統一、多級互聯的數據共享交換平臺體系,讓‘數據多跑路’。”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主任曾宇如此評價。
政務服務之外,在醫療、教育等領域,互聯網技術的參與則像是“雪中送炭”,不僅有助於補齊過去難以解決的“短板”,更有助於打破區域發展的不平衡,讓優質資源能夠流動和共享。在醫療領域,電子病歷、處方共享、遠程會診、AI輔診……互聯網正在快速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我們醫院的互聯網醫療平臺上有180家醫院,包括周邊醫院乃至城市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網點。”河北省唐山市人民醫院院長胡萬寧表示,“互聯網+醫療”不但能完成醫療診斷的數據和結果的共享,實現多家醫院會診,也可以建立上下轉診的能力保障和規範保障。在教育領域,電子白板、直播教室、智慧批改、家校交互……突破時空限制,教育的運行成本大大降低,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不僅打破了城鄉鴻溝,也為持續學習、在職學習、兼職學習提供了巨大便利。截至2018年12月,我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2.01億,較2017年底增加4605萬,年增長率29.7%,手機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1.94億,增長率高達63.3%。(記者 陳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