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專家探討 開放銀行和普惠金融發展之路

2019-08-14 09:04:36|來源:經濟參考報|編輯:陳晨

  近日,由瞭望智庫舉辦的“中國銀行業高品質發展研討會”在京舉行。多位來自國有大行、股份行、民營銀行、農商行及金融科技公司的從業者共聚一堂,圍繞開放銀行和普惠金融兩大話題展開探討。

  與會人士認為,金融科技迅猛發展之下,開放銀行成為銀行技術創新與系統升級的最新方向,其發展之路或將決定金融業的未來格局。

  當前,各家銀行對開放銀行的定位不同,仍處於摸索和實踐階段。招商銀行零售金融部總經理助理曹慰認為,多數銀行仍處於“從0到1”的階段。但隨著銀行核心金融能力的不斷提升,下一步必將實現金融産品尤其是理財産品的輸出,即從非金融能力的輸出升級到金融能力的輸出。

  百信銀行副CIO兼智慧科技群組總裁于浩瀚認為,在當下的市場探索期,各方需開放探索並嘗試融合創新,開放銀行更需要從業務開放、技術開放延伸至生態開放、理念開放。

  他進一步表示,未來各種行業的生態都會走向開放,但應明確兩點:首先,要明確各方僅是生態的參與者和其中一環,不應試圖進行生態封鎖,圈定利益的賺取;其次,要重視數據、科技的力量,提升對客戶的充分認知、數據價值的快速挖掘、産品的快速響應能力。

  在農業銀行網絡金融部姜峰看來,開放銀行存在兩方面問題:一是在對開放銀行認識上,各方仍未達成共識;二是價值評價體系尚未建立,評價標準尚未明確和統一。

  因此,業內呼籲頂層設計及時出臺。央行此前曾公開表示,將在平衡安全與發展的關係上,借鑒國際經驗,並結合我國實際,建立健全開放銀行的業務規則與監管框架,針對不同類型的銀行機構及其業務設置紅線,更好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

  當前,普惠金融進入攻堅克難期,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讓普惠金融向數字化進階,但中小銀行生存與發展的風險、問題也隨之而來。

  義烏農商行副行長朱偉忠表示,在類金融機構、非銀機構的衝擊之下,銀行的普惠金融業務迎來了更大的挑戰。做普惠雖然小而散、難點多,但市場很大,也是銀行義不容辭的責任。未來幾年,必須解決好以人為本的全方位的普惠金融課題,做到足額、便捷、便宜的普惠金融。

  遼寧燈塔農商行董事長于洪光也提出類似問題,普惠金融是中小銀行的生存之道、發展之基,但確實存在諸多困難:如成本較高、風險較大;各地社會的信用環境、司法環境不一而足;銀行對農業發展的專業人力物力配套、創新能力仍然不足等。

  因此,如何在數字化轉型期和攻堅克難期將普惠金融這一關乎國際民生的事業做下去、做得好,仍有許多工作要做。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網絡金融部姜家琳表示,對多數銀行而言,普惠金融業務的成本高、風險大,應積極利用數字技術優化銀行的産品和服務,順應各個産業的數字化轉型趨勢,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

  同時,與會銀行代表均表示,在發展普惠金融方面,銀行對場景、數據、不良資産處置的需求非常迫切。友信金服CFO王海琛認為,普惠金融業務的核心在於控制資金、風險、運營三方面成本。如何在利率夠低、且能覆蓋成本的前提下,服務傳統金融機構難以服務週全的客戶,還需多方優勢互補——結合渠道的獲客優勢、金融機構的資金優勢、助貸機構和數據機構的風控積累,實現最優的産品形態服務對應客群。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