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激發服務經濟新活力

2019-08-14 08:59:18|來源:經濟參考報|編輯:陳晨

  在第四次工業革命背景下,各個領域尤其是服務領域的數字化趨勢日益凸顯,新一代信息技術不斷突破和廣泛應用,推動服務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平臺化,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比重快速提升,服務新業態新模式的創新相繼涌現。當前我國服務業層次較低、功能有限、開放度不高,依託數字賦能發展我國服務經濟,對促進産業結構升級、推動服務業結構轉型、完善服務業功能、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提升國際競爭力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國已全面進入服務經濟時代

  近年來,服務業在我國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不斷提高,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和新引擎,我國正邁入以服務經濟為主導的新時代。從産值規模上看,2018年服務業佔GDP的比重達52.2%,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60%,成為我國第一大産業,2018年服務業實現增加值469575億元,同比增長7.6%,持續領跑國民經濟增長;從就業上看,2017年底,就業人員佔全部就業人員比重的44.9%;從對稅收的貢獻看,2017年服務業在稅收中的比重達到56.3%,成為我國財稅收入穩定增長的重要支撐;從市場活力看,服務業企業佔新登記註冊企業的80%左右,成為新增市場主體的主力軍。

  我國服務經濟時代的到來伴隨著數字化的步伐。當前,以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5G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迅速發展,迎合了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需求,深刻改變生産生活方式,也更為有力地重塑我國的經濟增長格局。在數字技術賦能、經濟全球化、發展轉型和市場需求升級的驅動下,我國服務業的內涵和形式將更加豐富、分工更加細化、業態和模式不斷創新,我國在多個服務業領域將具備較強的國際競爭力,未來20年內我國很可能將持續成為全球消費潛力最大、增長速度最快的服務業市場。

  服務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機遇

  整體提升服務業,構建現代産業新體系,增強服務經濟發展新動能,是實現這一關鍵轉型的重要抓手。這需要充分認識我國服務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有利條件。

  服務業發展品質及創新能力亟待提升。我國服務業發展整體水準不高,産業創新能力和競爭力不強,品質和效益偏低。儘管我國服務業發展速度快,但相比發達國家,服務業增加值比重仍低於世界平均水準,整體上處於國際分工中低端環節。

  服務貿易與國際平均水準相比尚存差距。儘管近年來我國服務貿易實現了快速發展,但是貿易逆差格局一直沒得到扭轉,此外我國服務貿易佔對外貿易比重也持續偏低。2018年,我國服務貿易總額佔對外貿易總額比重僅為14.7%,遠低於全球24%的平均水準。

  服務業供給不足。服務供給未能適應需求變化,生産性服務業發展明顯滯後,生活性服務業供給不足,尤其是高端供給不足。當前,我國以研發為重點的生産性服務業仍相對滯後。

  服務業的市場環境有待優化。服務業發展還面臨思想觀念轉變相對滯後,體制機制束縛較多。由於新的商業模式、新的行銷方法不斷涌現,少數新興高科技企業在合同、售後服務、宣傳等領域存在短板,服務業監管體系建設滯後,監管能力不足、監管手段落後。

  服務業的要素配置效率有待提升。以人才要素為例,隨著我國産業邁向中高端以及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服務需求不斷增長,複合型和專業化人才的缺口不斷擴大,服務業市場尤其是高端服務業的從業人員供給仍嚴重不足且無法有效匹配,發展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新興服務業需要大量專業人才。除此之外,資本要素等要素的配置效率有待提高。

  我國服務經濟發展也面臨許多機遇。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對外開放和全面依法治國正釋放服務業發展新動力和新活力。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和消費升級,為服務業發展提供了巨大需求潛力,如生態旅遊、健康養老等需求不斷釋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協同推進,極大地拓展了服務業發展廣度和深度。

  此外,數字技術推進服務經濟發展的深刻變革。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蓬勃興起,全球科技創新進入密集活躍期,顛覆性技術創新層出不窮。尤其是數字技術的發展,使産業邊界日漸模糊,跨界融合、協同聯合、包容聚合的態勢更加明顯,個性化、體驗式、互動式等服務消費蓬勃興起,以“互聯網+服務”為標誌的新經濟高速成長。各類平臺型服務模式和共享經濟模式應運而生。

  數字化多維度賦能服務經濟發展

  基於我國服務經濟時代到來伴隨數字化步伐這一重大背景,數字化可從服務模式、監管模式、創新能力、要素配置四個維度進一步賦能服務經濟,成為其新發展的著力點。

  數字化賦能服務業新業態。進一步發展數字化賦能下的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和體驗經濟。數字化帶來的互聯互通有效增加服務在平臺上的可達到性,依託數字化技術加快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推進傳統産業升級和新興産業發展,推動服務型製造的發展。發展共享經濟,通過共享平臺實現價值增長,提供基於互聯網的個性化、柔性化、分佈式服務,以共享平臺為起點,培育社會信任體系。此外,利用虛擬現實(VR)等新技術創新體驗模式,改變消費行為,提升服務業在消費過程中的自我體驗。

  數字化賦能服務業監管模式。探索適應新業態特點、有利於公平競爭的公正監管辦法,推進“數字化+監管”。數字化帶來的服務過程中用戶的隱私問題通過數字化手段解決;充分利用線上監管和舉報平臺,為用戶提供多種便捷的投訴舉報渠道,提高社會監督力度。

  數字化賦能服務業創新能力。借助大數據技術,實現從用戶洞察到商品研發業務流程協同創新;借助人工智能技術,通過深度學習的自我迭代,加速産品和服務的自創新;借助數字化技術尤其是5G技術,更為緊密的連接人與物的信息,連接線上與線下,有效推進企業與用戶的共同創新和價值共創。

  數字化賦能服務業要素配置。通過數字化打破傳統的要素分配方式,創新要素配置:一方面創新人才要素配置,如借鑒平臺模式,有效實現全國乃至全球的創意設計、科研服務類人才要素的配置。另一方面創新數字要素配置,推進企業數據、政府信息、公共信息等數據資源開放共享,發展大數據交易市場,促進服務業不同領域和其它産業的深度融合。(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