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科技驅動創新型企業
今年年初,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將旗下農業板塊主要資産重組,新的超級巨頭“先正達集團”誕生。新集團將國際領先的農業科技與中國産業製造能力相結合,致力於為全球農業提供廣泛、具有創新性和競爭力的産品和服務。
這是中化集團踐行新發展理念、打造科技驅動創新型企業的縮影。構建開放多元的産業化創新體系、大力推動混改全面落地、提升企業戰略管控力,中化集團全面、協調推進各項改革舉措,取得積極成效。2019年預計實現利潤總額186億元,同比增長17%;實現凈利潤129億元,同比增長31%。
以産業化創新體系為龍頭,中化集團不斷強化研發創新驅動力。我國綜合性化工行業總産值居世界第二位,但大而不強的問題依然存在,特別是在化工新材料等高端領域嚴重依賴進口,中國化學工業發展仍然處在追趕期。中化集團由外貿企業轉型為實業企業,雖然在轉型過程中積累了一些科技資源,但由於科技工作起步較晚,整體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強,産業發展也處在追趕期。
瞄準建設世界一流綜合性化工企業目標,基於我國綜合性化工行業以及中化集團自身發展均處在追趕期的現狀,中化集團構建了開放多元的産業化創新體系,搭建開放式創新平臺、實施多元化創新戰略,以市場為導向、以産業化為目標,加強研産銷協同,系統推進産業化創新。
根據産業化創新的總體目標,中化集團將研發工作分為創意徵集、立項論證、研究開發和産業化等獨立階段,並逐一設置“門徑關卡”,每階段完成後經評估具備市場前景的項目方能進入下一階段,使科技研發能為一線經營帶來持續接替、適銷對路的新産品“管道”。
正是依靠這樣的“門徑式”研發管理機制,中化集團旗下瀋陽化工研究院瞄準中國殺螨劑市場的巨大需求空間,自主研發了創制農藥新産品“寶卓”,面市次年就躍居中國殺螨劑行業第一位,有效扭轉了該市場被國外企業掌控的被動局面,標誌著中國農藥産品已從跟隨性仿製走向自主性創制,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型升級。
針對我國化工新材料産業“卡脖子”領域,中化集團在工程塑膠、高端氟材料、聚合物添加劑等細分行業加大佈局,整合相關産業打造車用新材料平臺,構建新一代電子化學品等尖端科技平臺,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彌補新材料短板。目前,中化集團橡膠防老劑産品份額位居全球第一,特種ABS、對位芳綸、製冷劑等産品也在國內外市場上佔據重要地位。
2019年年底,中化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舉行增資引戰項目簽約儀式。中化能源釋放20%的股份,引入5家戰略投資者,總投資額達115.55億元,成為2019年國企改革“雙百企業”融資規模最大的項目。對於引入戰略投資者的原因,中化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寧高寧表示:“主要是希望通過改革提高競爭力。”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釋放企業活力、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中化集團大力推動混改在五大事業部全部落地,把混改作為深化改革、實施轉型的重要突破口,以“引資本”促進“轉機制”。
在持續深化選人用人機制改革方面,中化集團構建了“TOP經理人評價模型”,從崗位戰略重要性角度出發重新識別領軍者,已有18家企業28名一線管理人員被新納入關鍵崗位體系。中化集團還實施“新動力工程”,選拔出68名40歲左右關鍵崗位人員,使得關鍵崗位人員隊伍年齡結構得到優化。
強化激勵方面,中化集團堅持在國企屬性前提下無限接近市場化的原則,重點針對科技型企業優化中長期激勵頂層設計,梳理推出中長期激勵工具15項,共10個科技項目已啟動開展分紅激勵。比如,通過創新實施各項激勵機制,自2018年8月份至2020年3月份,中化集團旗下上市公司中化國際累計科技投入13.9億元,申請發明專利253件,實現新産品銷售64.3億元,雙氧水法環氧氯丙烷、芳綸、鋰電池正極材料等一系列重點技術攻關項目取得重大突破,諸多科技成果榮獲國家和行業重要獎項,有效增強了公司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能力。(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黃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