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強綠色金融 助力産業低碳轉型

2021-03-17 10:41:03|來源:經濟參考報|責編:鄭思雯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紮實做好碳達峰和碳中和各項工作,意味著我國經濟結構將面臨深度的綠色低碳轉型,這蘊含了龐大的資金需求。綠色金融的穩健發展將有助於引導我國産業結構的綠色低碳轉型。

  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猛增導致氣候變化,並對生命系統形成威脅。世界各國以全球協約方式減排溫室氣體,我國也提出了相應目標。碳達峰和碳中和需要能源結構、工業生産、交通運輸、建築方式等各産業的綠色低碳改造和相互協調,並配合自然碳匯、碳捕獲與封存等技術手段進行有效地減排,這蘊含了龐大的資金需求。而綠色金融,不僅將項目投資建設的環境評估深度嵌入金融服務的流程,同時增強金融體系管理氣候變化相關風險的能力,還能利用金融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為“碳”合理定價,大力引導綠色産業發展,支持碳捕獲與封存技術的研發應用,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的綠色低碳轉型。

  近年來,我國綠色金融發展一直走在國際第一方陣。截至2019年末,我國綠色貸款餘額10.22萬億元,同比增長15.4%,增幅比同期企業及其他單位貸款增速高4.9個百分點。根據我國綠債的標準,2019年全國150個發行主體在境內外發行了貼標綠色債券214隻,發行金額3390.62億元。各綠色金融試驗區也系統性推進了綠色金融發展,支持綠色金融發展的財政政策正進一步優化。

  但實踐中對公眾而言,綠色金融還覆蓋著神秘的“面紗”。公眾對綠色金融的運作和功效還缺乏深入了解。部分基層金融機構還不清楚綠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實質差異所在,未能將綠色金融理念和要求貫徹到全流程。綠色項目界定,以及綠色債券的評估認證標準還不完善,魚目混珠現象也不鮮見。綠色金融激勵約束機制尚未建立,特別是碳的定價機制基礎缺失,不僅基層金融機構缺乏有效激勵,而且見效慢的綠色項目很難得到商業銀行青睞,導致對産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的引導作用仍然有限。

  今後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有必要科學估算未來碳排放總量,進而在年度、行業、地區之間進行合理分解,從而對未來産業建設和投資重點進行規劃佈局。同時,需要加強綠色金融頂層設計,加大碳定價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探索研究碳排放計量技術和應用;修訂綠色項目的界定、綠色債券的評估認證標準,逐步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實現綠色産業、綠色行業、綠色企業標準與綠色金融標準的協同。此外,要明確金融機構綠色金融的監管和信息披露要求,加強過程評估和指導,推動各地綠色金融試點和試驗穩步推進,及時總結經驗與教訓,探索可複製推廣的綠色金融發展模式。(陳濤)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