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投資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量化投資作為一種在國內新興的投資工具,在增強市場流動性、提升定價效率的同時,也容易引發交易趨同、波動加劇、有違市場公平等問題,監管部門和投資者不該忽視其相關風險。
7月21日至9月8日,滬深兩市已連續30多個交易日成交額超萬億元,9月1日更是創出1.7萬億元的年內新高。有人將天量成交的源頭指向量化投資,認為是量化投資的高頻交易為成交額“注水”。
量化投資在市場中到底發揮了什麼作用?簡單理解,量化投資是用數學模型代替人為判斷,讓計算機自動發出買賣指令,實現自動化交易。但也要注意,量化投資雖然是“機器人”交易,也有嚴格的交易紀律和買賣準則,有相應的模型,並非簡單的“全自動”低買高賣,也不是每天都維持自動高頻買賣。一方面,交易成本不允許量化投資者連續大規模買賣。A股交易一般有印花稅、過戶費、券商佣金等多項交易成本,超短線操作的綜合交易成本並不小。有人做過簡單測算,假設投資者持有1000萬元本金,每天交易一次,每年200多個交易日做超短線交易的總成本佔資金總額的比例約為25%,換言之,1000萬元的炒股本金,如果每天都交易,不考慮盈虧,1年後本金僅剩約750萬元,持續高頻交易並不是一個明智的投資行為。
另一方面,熟悉量化投資的人都知道,量化投資模型是一攬子賺錢觀點的集合,或者説是一個多策略組合。模型裏既包括投資者因子、市值因子、行業因子等常規因子,也有基金經理和投研人員“不外傳”的市場獨到見解,還有低買高賣和高頻交易這樣的基礎投資策略。如果在相當長的時間中延續“眾人皆知”的高頻交易策略,投資和交易行為嚴重雷同,又怎麼能發掘別人看不到的投資機會?
以此看來,將A股成交額的一半都算在量化投資頭上,未免有些牽強。A股市場成交額連續多日維持高位,主要原因還是在投資者和增量資金入市。如果非要説特殊原因,市場風格切換是今年以來股市成交額增加的重要推手。
不過話説回來,量化投資本身作為一種在國內新興的投資工具,依然有諸多待完善之處甚至容易引發投資風險的地方。比如,在成熟市場,量化交易、高頻交易比較普遍,在增強市場流動性、提升定價效率的同時,也容易引發交易趨同、波動加劇、有違市場公平等問題。近年海外市場的多次劇烈波動,幾乎都能看到量化投資的影子,這其中,有交易員操作失誤導致的,也有交易模型設計缺陷的原因,所以,量化投資的風險也不能忽視。
儘管目前對量化投資是否“刷數據”推高成交額一事尚無準確定論,但監管部門和廣大投資者依然不該忽視量化投資的相關風險。量化基金管理人更應時刻提高警惕,避免因為濫用量化投資工具給市場帶來不必要的震蕩。(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