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19座橋梁提升改造 南溪濕地成“城市外灘” 伊通河水清岸綠景觀帶年底粗見雛形
長春晚報2017年1月17日訊(記者 陳瓊):去年,伊通河綜合治理進入關鍵階段,把母親河打造成為水清、岸綠、樂活的景觀帶是最終目標。昨日,長春晚報記者從市建委了解到,長春市引入了十幾家國內知名設計單位,全面參與伊通河綜合治理工程的設計。經過綜合治理後,伊通河將恢復水體自凈能力,中段的19座橋梁將進行升級改造。
今後 伊通河自身就能凈化
近年來,治理伊通河的黑臭水體一直是個難題。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負責人杜成銀介紹説,“伊通河污染嚴重,有些排口向河內排放污水,中心城區合流系統雨季溢流污染嚴重,再加上伊通河底泥中常年積累的大量污染物持續釋放污染物質,惡化了水體水質。”他説,伊通河流量小、水動力不足,導致整個水生態系統功能喪失,河道基本沒有自凈能力。
“控源截污、生態補水、生態構建,才能解決伊通河河水污染問題。”他説,控源截污是基礎,先要完善截污系統,開展海綿城市及調蓄池建設,控制初期雨水污染和雨季溢流污染;採取措施控制底泥污染釋放。通過在伊通河沿線增設一些地埋污水廠,將處理完的乾淨水排回伊通河,滿足河道生態流量需求。“這些地埋污水廠都採用了先進的結構形式和工藝,不僅水質達標,還能確保噪音、臭氣不會對周圍居民産生影響,與周邊環境能夠融合。”
完成這些工作後,還要讓河道恢復自然生態系統。針對伊通河的具體情況設置一些人工增氧措施,增設旁側濕地等。通過這些生態設施的構建,讓伊通河的水體自凈能力進一步增強,保障水質維持在一個較好的水準,確保伊通河水質能夠穩定達標。
長春大橋外立面將進行翻新
伊通河綜合治理工程還將對19座橋梁進行改造提升,目前設計方案已經進入審批階段。預計今年春季開始施工。
天津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園林景觀分院橋梁建築室主任劉宸介紹,經過前期調查研究,這19座橋不同程度存在破損和結構上的安全隱患,涉及機動車橋16座。“長春大橋是連接機場路的一個主要通道,可以説是伊通河的一個門戶橋梁。我們對它的外立面進行了翻新改造,再借燈光效果來顯示它的結構。”
此外,繁榮路橋雖然建成的時間比較短,但景觀體系不夠完善,為此對它的外立面進行了二次裝修設計,與周邊景觀相協調。
橋梁改造提升還涉及興華閘、自由閘、四化閘3座攔河閘橋。他説,“這三座攔河閘橋是伊通河上比較大型的人行步道橋,針對這三座橋梁可能會營造一些比較有特色的上部結構。”
南溪濕地將成為南部“城市外灘”
南溪濕地和伊通河中段、河道長度約19公里的兩岸公園景觀設計單位是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該公司負責人告訴長春晚報記者,南溪濕地分為濱河綠地和灘地濕地兩部分,建成後將成為長春城市南部的城市外灘和生態海綿,又以一心(全民健身館)、一廊(詩意生活廊)、一帶(繽紛歷史帶)進行了凝聚和串聯,融合了長春雕塑文化、歷史人文、城市精神的展現,又保留和整理了現有的坑塘等特有的場地條件,融入海綿技術、水生態設施、遊憩設施、服務設施,建設成為伊通河南段的綜合性城市濕地公園。
伊通河中段以綠道慢行系統、生態景觀林帶串聯兩岸景觀,規劃設計了各具特色的十大公園,並結合現狀為五島賦予了生態、記憶、文化、童趣、愛情等差異化的主題。在植物造景方面,突出長春森林城疏朗大氣的風貌,整合提升出若干具有一定規模的色葉林、春花林、花甸等景觀。在人文景觀方面,十大公園將長春的工業、電影、雕塑、農耕等文化元素以景觀手法展現在伊通河畔,為市民展現城市伴河而生的水綠廊道。在功能完善方面,在現有濱河環境的基礎上,經過了多次的調研和市民意見徵詢,完善了各種景觀配套設施,包括綠色交通設施、運動健身設施、兒童遊戲設施、休閒服務設施、標誌標示設施等,在保留和尊重市民對伊通河的場所記憶的前提下,對兩岸景觀進行提升改造。
經過綜合治理,到2016年年底,伊通河主河道沿河帶狀公園基本建成,沿河旅遊配套設施基本建成並投入使用,沿河棚戶區基本拆除;串湖流域污水應截盡截。實現伊通河流域200年一遇防洪標準的生命線基本建成,水清、岸綠、樂活的景觀帶粗見雛形,綠色宜居的生態軸初步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