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全國政協委員李東浩:脫貧攻堅要精準扶貧 更要“精神脫貧”
中國吉林網2018年3月12日訊(吉網 吉刻APP特派北京記者 欒喜良):關於“脫貧”,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有這樣一組數字詮釋著中國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過去五年,中國貧困人口減少6800多萬,易地扶貧搬遷830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下降到3.1%……
眼下,脫貧攻堅正進入關鍵階段,補齊制約貧困地區發展的短板則尤為關鍵。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就有委員代表發聲,脫貧攻堅既要幫助貧困人口改變生活環境,同時也要努力改變他們的心理環境,讓他們從根本上告別貧困,精準扶貧更要“精神脫貧”。
作為其中一員,圍繞“精神脫貧”這一話題,12日,全國政協委員李東浩接受吉網、吉刻APP記者專訪。
全國政協委員李東浩談“精神脫貧”。
“自脫貧攻堅開展以來,全國上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脫貧攻堅工程,農村因此發生的變化也是巨大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得到全面完善。”做過調研的李東浩給吉網、吉刻APP記者舉例説明,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的扶貧産業項目為貧困戶提供了有效的脫貧收入,最少的人均增收1000元,最多的已經超過5000元。住房有問題的免費幫助修建,貧困戶的醫療報銷比例達到95%,甚至貧困戶還享受到了城鎮退休工資的待遇,物質方面得到極大提高。
然而,相對於物質脫貧,精神脫貧同樣非常重要。在李東浩看來二者需要互相支撐。
“在脫貧攻堅的同時加大精神文明建設的投入,加快精神脫貧力度。”他表示,貧困戶身份一旦確立,要想退出不但要符合退出標準,關鍵要本人同意,因此有部分貧困戶故意誇大困難程度,以獲取更多的幫扶。另外,還有一種現象,就是“等靠要”的心理,“蹲在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不勞而獲的心理越來越重。
如何進一步推進“精神脫貧”,從根源上解決貧困問題?李東浩為此給出三點建議。首先應加大精神文明相關的公共場所建設投資,健全公共設施,增加人與人的溝通;其次,大力扶持村級集體産業,給予土地整合扶持政策,鼓勵土地集中,通過股份分紅增加農民集體感和榮譽感。最後,建立脫貧後續發展相關的法律制度,在道德約束的同時更有法規的制約。
脫貧攻堅離不開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的提升。甩掉窮帽子,過上好日子,脫貧攻堅補齊“精神短板”這一環節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