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黑土

長春 江城 四平 遼源 通化 白城 白山 松原 延邊 長白山保護開發區

熱線:0431-81126178
郵箱:jilin@cri.cn

吉林:優化軟環境永遠在路上

2018-09-11 09:02:27  |  來源:吉林日報  |  編輯:田東艷   |  責編:劉徵宇

  新華社長春9月10日電(記者 段續):服務意識弱、辦事程式繁、行政效率慢……一段時間裏,東北地區發展環境的短板頻頻見諸媒體,凸顯了軟環境建設的緊迫性。針對不足,吉林樹立“軟環境就是生産力”理念,將簡政放權、推進“只跑一次”等舉措與軟環境建設有機融合。

  建立體制機制、健全制度體系、嚴格監督檢查,一系列措施有力提升了市場主體的獲得感。國家統計局吉林調查總隊近期在吉林各地政府部門及100余戶企業的調研顯示,營商環境日益改善,企業獲得感明顯增強。

  刀刃向內啃改革硬骨頭

  在吉林省軟環境建設辦公室主任宋剛看來,建設軟環境就是推進改革。從全局看,是有力地提升行政效率;從局部看,勢必要增加工作量,觸動一些既得利益。

  改革難點不少:有廠家反映,一種測量設備的檢測費比設備成本還要高;有養殖戶説,一些地方稱重的地秤需要繳納高額認證費才能在市場上使用;有企業訴苦,想要入選一個品牌認定,就得去指定行業協會辦理,價格不菲……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這些“面上”的情況,折射出“裏子”的不足:簡政放權不夠徹底,行政審批事項比較多,行政自由裁量權比較寬泛,少數幹部作風還有待改善……面對短板,吉林下定決心,軟環境建設必須刀刃向內,啃硬骨頭。

  強力整治從反映最強烈的地方開始。長嶺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有關人員收企業好處費7000元被處理,白城公路管理處一站長向煤炭運輸經營者索要好處費被查、遼源畜牧業管理局原局長在企業報銷費用被處分……近年來,吉林連續查處兩百多件危害軟環境的案件,震懾有力。

  一方面嚴抓,一方面優化。吉林省編辦工作人員連續加班,出臺詳細的權責清單;省政府辦公廳放管服協調處等多個部門常年赴各地督查,共同解決難題;行業主管部門短時間內連續出臺清費減負措施,能下放的權力一律不留……舉措涉及方方面面,快速推進。

  一位負責統籌簡政放權的處室負責人説,辦公室經常會迎來維護部門利益的“説客”,都是在一陣爭論後無功而返。“頂住壓力啃硬骨頭,才能凝聚改革共識。”他説。

  建章立制謀可持續發展

  軟環境建設不是一陣風,吉林從長遠著眼,從體制機制、規章制度著手,構建起一整套政策體系。

  早在2016年,吉林就成立軟環境建設辦公室,由涉及經濟發展的廳局主要領導兼任負責人,各地隨即比照這一模式組建機構開展工作。同時,涉及監管職能、考核評價、執法行為、投訴舉報等方面的17個制度規範迅速出臺,全省1萬多名軟環境監督員陸續上崗,1300個企業監測點上線,實現了常態化監督。“條框清晰,能找到人,能解決事。”國網長春供電公司監察部主任苗威説。

  許多企業反映,獲得感最明顯的措施來自軟環境建設智慧管理平臺。依託網站和微信的平臺實現了省市縣聯通、一個電話對外,不僅能得到法規信息介紹,還能直接反饋問題。平臺開通以來,收到近1200件舉報,辦結率達98%,一批突出問題得到處理。

  有立就有破。兩年多來,吉林對以往發佈的、不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規章制度進行清理,廢止60多件“陳規舊習”。此外,還對全省涉及軟環境建設的省直部門和地市展開評價,地方積極性被充分調動,白城市的重點項目代辦制、伊通縣開展的涉軟崗位民主評議、長春新區的科技“創新券”等創新方式不斷涌現。

  成效初現企業獲得感增強

  吉林要求各地主要領導在媒體上鄭重做出服務承諾,軟環境建設逐步顯現出良好效果。國家統計局吉林調查總隊調研發現,目前吉林省實現了讓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跑腿,審批程式向精簡邁進,服務態度由居高臨下向平等溫和轉變。

  在吉林省工商局主導下,“雙隨機一公開”已經成為各級行政執法部門主要監管方式。

  在白城市,重點項目配備專職代辦員幫企業跑腿,審批時限不斷壓縮。“總投資超過百億元的項目從立項到開工只用了4個月。”吉林梅花氨基酸300萬噸玉米深加工項目法人張士峰説。

  在長春,“創新券”為初創小型科技企業解了燃眉之急。利用“創新券”,企業能在網上方便地選用專利認定、檢驗檢測等服務。“一年省了7萬元,對我們來説不是小數目。”長春長光睿視光電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惠守文説。

  各級政府進一步下沉服務,與企業建立起緊密的聯繫機制。在一些職能部門,以前是發了文件就算工作完成,現在是發了文件才是工作開始。

  補齊短板並非一日之功。目前,吉林正將幹部作風大整頓活動與軟環境規章制度建設有機結合,要求各級領導幹部深入查找自身作風問題,力求軟環境持續改善。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