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日報10月8日訊(記者 溫斯琪):田成方、路成網,金色的稻浪隨風盪漾,一片片城鎮換了新裝,一個個項目加快推進……高品質的發展,改變著城市、造福著百姓。今年上半年,長春的GDP跑出了7.4%的增速。
發展的背後,離不開高效的用地保障。
今年1~8月,全市獲批徵地3800公頃,同比上升39%,佔全省48%。供地2323.7公頃,同比上升110%;成交額152.2億元,同比上升80%。
要發展,就要用地。那麼,如何讓保發展與守農田相得益彰?
“我們首要的原則就是守住耕地紅線,在此基礎上,不斷優化自然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格局,創新土地資源利用、激活低效用地,強力推動各類項目有效用地、高效用地。”市國土資源局負責人介紹説。
守土有責,動土有據,保發展更要守紅線。“嚴守耕地紅線,關鍵在於把牢土地用途源頭。”市國土資源局負責人説。
為此,我市從規劃這個“首要”步驟開始,調整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依法劃定全市永久基本農田紅線,並將環保部門劃定的生態保護紅線和規劃部門劃定的城市開發邊界紅線全部落實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繼開展了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完成了《長春市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報告》;制定印發了《長春市國土資源局關於進一步加強土地整治項目管控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通知》等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管理有關政策文件。在《長春市礦産資源總體規劃(2016-2020年)》中,將吉林波羅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伊通火山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10個保護區設定為禁採區,從源頭上保護自然資源。
去年以來,我市累計投資6.7億元,在德惠、榆樹、農安、雙陽、九台等地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46.6萬畝,既有力地保護了我市耕地面積穩定,還大幅提升了耕地品質,促進了農業增收增産。
自然資源的保護需要行之有效的舉措,更要有嚴格的監管和處罰。今年以來,市國土資源局聯合各部門採取有效監管,堅決遏制非法盜採行為,全面推動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工作。每週至少3次對石頭口門水源地關閉採石企業進行動態巡查,發現非法開採行為,及時制止並立案查處。加強採礦許可證審核管理,嚴禁在飲用水源保護區內核發採礦許可證。同時,建立保護區監管長效機制,加設河長公示牌,加強日常監管巡查,對違法繼續開採的企業,堅決移送公安機關立案處理。
促進發展,土地保障是基礎。今年以來,市國土局通過開展創新土地資源利用、增減挂和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及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三大攻堅戰”,強力推動全市各類項目有效用地、高效用地,確保全市億元以上項目順利開工。同時,將我市醫療、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社會服務領域用地全部納入《長春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對企業利用存量房産和土地興辦文化旅遊、健康養老等新産業新業態的,實行五年過渡期政策,不用再進行改變土地用途的審批,為優質産業項目落位長春提供用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