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扶貧路上的孺子牛——記東遼縣遼河源鎮公平朝鮮族村駐村第一書記付敬余
吉林日報8月5日訊(記者 李抑嬙 實習生 李佳):一條條平坦的水泥路直通農戶家,一排排紅色的磚瓦房點綴在廣袤的田野上。華燈初上,東遼縣遼河源鎮公平朝鮮族村的村民有了屬於自己的夜生活——文化廣場上、健身器材旁,前來扭秧歌、跳舞、健身的村民絡繹不絕……
“村裏的環境越來越美,我們的精氣神也足了,心都敞亮了。這都是俺們村付書記的功勞!”提起第一書記付敬余,鄉親們紛紛豎起大拇指。
“雖然脫貧攻堅戰時間緊、任務重,但只要把功夫下足,就沒有攻不破的難關。”2016年3月,滿懷著改變農村貧困落後面貌的決心,東遼縣環境保護局辦公室副主任付敬余來到公平朝鮮族村,開啟“第一書記”生涯。
公平村一直是東遼縣重點扶貧村,這裡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村裏主要以傳統種植業、養殖業和勞務輸出為主,基礎設施處於缺路、缺電、缺資金的狀況。短短兩周的時間裏,付敬余一邊向村“兩委”幹部了解情況,一邊走訪貧困戶,熟悉環境,融入工作,快速完成角色轉變。
“付書記經常和我們聊家常,誰家有個大事小情都瞞不過他。”村民們説,村裏哪家有困難、有矛盾,哪就有付敬余的身影。貧困戶李景貴患有心臟病,沒錢看病,一個人孤苦伶仃沒人照顧。付敬余了解情況後,協調縣民政局幫助他辦理了大病救助,又協調縣醫院給他辦了住院手續,讓他安心看病。貧困戶鄭少臣家窗戶漏風,冬天颳風屋裏特別冷,付敬余自己掏錢買塑膠布幫助他解決了問題。
經過走訪,付敬余發現村裏黨員老齡化比較嚴重,有的黨員思想僵化觀念陳舊,有的黨員只顧種好自己的“責任田”,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和幫扶帶動作用發揮得不夠充分。他在自己的駐村工作日誌裏這樣寫道:“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充分發揮村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是斬除‘窮根’、走上致富路的根本保證。”
針對黨員幹部隊伍建設不強的問題,付敬余把加強村黨組織建設作為首要職責,嚴格落實“三會一課”、組織生活會、民主評議黨員和主題黨日等黨的基本組織生活制度。為提升黨員教育管理水準,他認真備課,用耳熟能詳的“土話”為全村黨員上黨課。為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他定期組織黨員深入貧困戶家中開展扶貧救濟活動,落實每名黨員幫帶兩戶貧困戶責任,並帶領廣大黨員積極投身農村人居環境衛生整治工作。
如何使這個村子從貧窮到富裕,跟上全面完成小康社會的步伐,一直是付敬余心中所思。他認為,靠有限的土地解決村民的脫貧致富問題是不可能的,必須打開新的致富道路。經過與村“兩委”班子成員反復磋商討論,大家一致決定,要從解決剩餘勞動力轉移入手,以農民增收脫貧為目標,採取投資辦廠、外出務工等形式,充分發揮農民的積極性和勞動力潛能,把精準扶貧落到實處。
他白天奔波于各地談項目拉投資,晚上與村幹部一起熬夜設計規劃,從廠地建設、技術支持,到品質把關、産品銷售進行一一論證。
經過不懈努力,東遼縣富友服裝有限責任公司終於落戶公平朝鮮族村。公司建設廠房2000平方米,購置設備80余臺,解決村民就業100余人,當年投産盈利10萬元。運行3年來,共盈利47萬元,其中每年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分紅7萬餘元。
2017年,公平朝鮮族村在全市率先脫貧出列。今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13760元。付敬余還積極推進土地流轉,深入田間地頭向村民宣傳土地流轉的利好優勢,注重發揮黨員帶頭作用,動員村民集中土地,同時以高於市場50%的價格將全村3000余畝耕地流轉給農業種植龍頭企業,人均年收入增收達到1萬餘元。
現在,得到“甜頭”的公平朝鮮族村已有98%的農戶從土地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村民王忠香家中3口人,由於土地少、沒有技術,每年僅能靠賣糧食收入5800余元,勉強維持家庭生活所需。通過土地流轉,她將土地租給種糧大戶種植,自己還在村裏工廠打工,每年能收入3.5萬餘元。她感慨地説:“村裏辦了工廠,我們不用在外面奔波打工,在家裏就能掙到錢,真是做夢都不敢想!”
如今,村裏有50多戶村民新建了100平方米以上的新房,100多戶購置了轎車,120多戶購置了新電視、冰箱等家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