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用腳步丈量民情 用實幹贏得民心——記四平市鐵東區葉赫滿族鎮英額堡村駐村第一書記馬全
吉林日報8月2日訊(記者 李抑嬙 實習生 李佳):“百姓小事,我的大事”——這8個字,是四平市交通運輸局文明辦主任馬全寫在工作日誌扉頁上的工作誓詞,也是他堅守扶貧一線、聽民意解民難的真實寫照。
2017年9月,馬全被選派到四平市鐵東區葉赫滿族鎮英額堡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兩年來,他從交通領域的一名戰士轉變成山村裏脫貧致富的領路人,通過交通扶貧、産業扶貧、旅遊扶貧、電商扶貧……一步步把小山村打造成為“省級美麗鄉村”和“省級旅遊扶貧村”。
英額堡村地處半山區,位於葉赫鎮東北部,距離市區62公里,全村共有890戶320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53戶112人。駐村後,跑遍了村裏5個自然屯後,馬全發現,對於處在半山區耕地不多的英額堡村來説,産業發展是村民脫貧致富的根本出路。建設果蔬大棚,讓綠色産業帶富村民,是馬全經過考察得出的結論。而産業發展首先遇到的問題是土地流轉。
面對一些村民土地意識強,擔心土地流失沒飯吃的顧慮,馬全同駐村工作隊、村幹部挨家挨戶走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終説服12戶村民流轉41畝土地,成功建成12棟綠源生態大棚。為解決大棚用水問題,馬全爭取到幫扶資金用於扶貧井的建設。大棚有了,灌溉充足了,栽種的香瓜、番茄長出了甜蜜的果實。今年上半年,種植香瓜收入已達15萬元。第二茬番茄已經栽植完畢,預計8月可採摘,産量將達21萬斤。
如今的英額堡村,綠源大棚和光伏發電兩個産業項目齊頭並進,每年可創收30多萬元,貧困戶每戶增收500元至2000元,兩年來全村貧困戶分紅達12萬元。
接下來,馬全又謀劃起了鄉村旅遊扶貧的發展藍圖。2018年10月,具有6000年曆史的八里堡北山新石器時期遺址立碑,標誌著英額堡村走上了“文化+旅遊”發展新道路。今年初,在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等聯合主辦的“黨建引航脫貧攻堅暨第一書記代言展示會”活動上,馬全多次上臺向市民推介旅遊項目,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馬全深知,在扶貧中最關鍵的是“志智雙扶”。71歲的貧困戶林九江自食其力,自己動手扎笤帚和刷帚,馬全主動承擔起銷售任務,積極聯繫交通系統職工、親朋好友和社會愛心人士,銷售産品總額達萬元。
俗話説,要想富,先修路。作為來自交通戰線的馬全,深知這一道理。駐村第一天,從四平市區到葉赫鎮一級公路下來,那條彎彎曲曲、坑坑洼洼的山路,便記在他的心裏。
馬全第一時間向市交通局反映村裏道路實際情況,又多次與鎮領導溝通協調,提出8.9公里村路建設項目,並帶領駐村工作隊幹部利用所學專業知識,免費全程提供公路施工技術,最終完成全村5個屯10個社76處水泥路的設計工作,並預計於今年開工建設。
扶貧路上,馬全奉獻的更多的是親情、是溫暖、是愛……英額堡村八里堡屯8歲的小女孩鄭彤突然患病奄奄一息,她的奶奶想起馬全,找他求助。幾天時間,馬全聯繫社會各個慈善團體和愛心人士募捐了2萬多元善款,把小鄭彤從死神手裏奪了回來。
今年春節過後,馬全和妻女帶著慰問品,到村裏看望貧困戶。妻子説,丈夫挺不容易,自己完全支持丈夫的扶貧工作。“六一”兒童節那天,12歲的女兒“埋怨”他,把她留在家裏,給村裏18名單親家庭的小學生過節……雖然心裏充滿對家人的愧疚,然而身為“第一書記”,馬全知道,英額堡村那些貧困家庭更需要他。
“駐村工作是人生中一次寶貴的經歷,也是彰顯人生價值的大舞臺,我要珍惜這段寶貴時光,用真情和實幹讓村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走在扶貧路上,馬全激情滿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