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拉長産業鏈 做活“融合”文章——我省農業企業跑出振興“加速度”
坐落于德惠市布海鎮的吉林德翔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德翔公司雞舍裏的肉雞
吉林日報11月11日訊(記者 孫翠翠 實習生 林冬雪):11月,萬頃有機水稻正陸續顆粒歸倉,10公頃水塘裏的一群群大鵝已然膘肥體壯,剛剛加工完畢的一批肉雞産品正通過冷鏈運輸送往全國各地……
一系列的看似不相關,卻有著最為緊密的聯繫。畜禽糞污變成肥料,種出優質有機水稻、玉米,通過飼料廠加工,産出優質飼料養殖肉雞,再送往食品廠進行加工生産。
對坐落于德惠市的吉林德翔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來説,通過靈活的融合完成多層次循環進而實現産業振興,早已不是概念,而是領跑吉林省農業企業發展的有力引擎。
三産融合拉長産業鏈條
鏡頭一:廣袤的稻田裏,機械轟鳴,現代化收割機作業精準。年輕人正舉著手機進行直播。“純天然、無公害,富含人體必需的各類微量元素,你們半個月前吃的螃蟹,就産自這塊水田。現在有機米豐收了,它將是東北大米中的佼佼者。”形象生動的廣告背後,是吉林德翔農業有限責任公司承包的萬頃有機土地中的一小塊。
鏡頭二:雞舍裏,雞群正啄食優質玉米飼料。加工廠內剛剛生産完的肉雞産品正等待著冷鏈運輸車輛將其運往全國各地。以肉雞産業起家的德翔公司,從未削弱主業,肉雞産業鏈優化仍然是其發展的核心。
亮點:種養融合在吉林已經不是稀罕事。德翔公司結合自身發展,開創了不同深度、不同維度的全方位、靈活式融合。以農牧結合為導向,以肉雞産業鏈優化發展為核心,以糧食現代物流為依託,承包1萬公頃土地種植玉米等糧食作物,通過“糧改飼”轉化為養殖環節的優質飼料15萬噸,形成了內部種養融合的發展模式。産加銷一體化融合。大力發展玉米、水稻等糧食作物和肉雞産品産地初加工,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將原料加工成雞肉産品和大米,通過冷鏈運輸銷往全國各地,實現了産加銷一體化融合發展。農業功能拓展融合。積極發展鄉村旅遊業,利用“旅遊”“生態”等模式,依託德惠市區位和交通優勢,在布海鎮打造150公頃有機生態稻田觀光園區,並著力改善村容村貌,整修村屯路16公里,發展“一村一品”,打造特色鄉村旅遊品牌。
綠色循環下的有機農業
鏡頭一: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大白鵝悠閒地遊弋,岸邊的蘆葦花開得正盛。村莊裏炊煙嫋嫋,熱乎乎的農家菜剛擺上桌:綠色健康的農家菜、剛剛磨好的新米……從土地到餐桌,位於德惠市布海鎮岫岩村的吉林德翔農業生態園以小小一隅,展示著全産業鏈綠色循環大農業。
鏡頭二:布海鎮,一座年産10萬噸的有機肥加工廠正在運行,這裡年收集糞污達12萬噸、秸稈8.5萬噸。腐熟發酵已經完成,工廠正在對這些糞污進行加工處理,製成生物有機肥料。明年開春,這些有機肥將投入到種植環節,用來改善土壤、培植地力。
亮點:農業生産中的單項綠色循環,在很多上規模的農業企業中得到實現,正促進吉林省有機農業的發展。德翔公司整合種養加優勢資源,實行農業規模化生産、加工增值和副産品的綜合利用,形成了以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為核心的複合循環經濟模式,打造了從土地到餐桌的全産業鏈綠色循環大農業。
創新聯結機制 帶動農民增收
鏡頭一:岫岩村一片水塘裏野鴨嬉戲,中間的一小塊小島什麼莊稼也沒種,正有計劃地恢復著生態。這裡將實現立體種植養殖、景觀佈局、生物多樣性等融為一體的自然生態循環。村民趙玉民怎麼也沒想到,自然、生態如今也成了財富。
鏡頭二:“訂單養殖肉雞,啥都是現成的,風險很小,很多村民都通過這種方式富起來了。”村民劉大民一邊喂雞一邊説。從前些年開始,德翔公司通過為養殖戶提供飼料、雞雛和技術服務,最後以訂單保價和市場價格進行收購,已累計帶動本地及周邊6個縣(市)上萬戶農民養殖肉雞,肉雞年養殖總量達到3000萬隻,為養戶開支超過20億元。
近幾年,“公司+農戶”模式拉動2000多養殖農戶和3萬多種植農戶增收致富。
亮點:訂單農業模式、轉移就業模式,有效促進了當地農民增收。德翔公司開展的折股量化模式,遵循“村企聯合、多受益”的原則,與布海鎮17個村的農民合作社組建農業産業化聯合體,聯合體經營産生的效益,由雙方共享,合作社再根據成員貢獻大小進行二次利益分配,人均增收達到3萬元。
拉長産業鏈,做活融合文章,吉林省農業企業更奮力前行,跑出振興“加速度”。
(本欄圖片均為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