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餑餑已經成為 一種藝術形式。
困難家庭拿到了花餑餑。
還記得2019年曾報道過的好吃又漂亮的“膠東花餑餑”嗎?2019年,膠東花餑餑被確定為大連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家住機場附近的姜惠成為代表性非遺傳承人。馬上過年了,姜惠的手裏接到了大量訂單,忙得不亦樂乎。但她卻始終有個願望:希望讓困難居民也能吃上她做的花餑餑。
300年曆史花餑餑成了大連新食尚
在中國人傳統的觀念中,過年一定要蒸饅頭。這幾年,隨著花餑餑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它在大連漸漸擁有了龐大的“粉絲群”。特別是升級為大連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後,喜歡這項手藝,愛上花餑餑味道的人越來越多。
花餑餑誕生已經有300多年了,它不僅外觀好看,且是純天然手工製作,營養美味,健康環保。如今,很多人定制花餑餑不僅為食用,更多取其吉祥之意,用於慶祝、祭祀和饋贈等。花餑餑已經逐漸發展成為一種藝術形式。
近日,記者走進姜惠工作室,看到了很多正等著進蒸箱的花餑餑,有2020年的屬相——大耳朵老鼠,有栩栩如生的小魚,還有預示著新的一年紅紅火火、幸福平安的大棗餑餑、桃子餑餑等等。每個花餑餑都被各種顏色點綴,漂亮極了。姜惠告訴記者,餑餑上的顏色大可放心,都是可食用的材料製成。“要想花餑餑有市場,從製作原料到製作工藝,不能有一丁點摻假,花餑餑再好看,也是吃到嘴裏的食品,所以食品安全和衛生是首要的。”姜惠介紹,餑餑主料選用精選麵粉,加上農家雞蛋、純花生油、牛奶等,口味絕佳;艷麗的色彩有的是用蔬菜水果的汁液製成的,有的是帶色米磨成的,不添加任何色素。
讓花餑餑帶著美好寓意走進困難家庭
姜惠有過做面點師的經歷,各種造型遊刃有餘,市面上流行什麼,她就能做出什麼。軟軟的麵糰在她手中,可以變幻出多種不同的人物、動物、吉祥物。一塊小麵糰在面板上揉搓兩三下,再在手中揉捏三五下,一隻只壽桃、花朵,就活靈活現地呈現在眼前,猶如一場指尖上的表演。
姜惠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把膠東花餑餑這項民俗傳承下去,是她的重要工作之一。 “每一個餑餑都有美好的寓意,能讓花餑餑出現在人生各個重要場合,見證人們幸福的時刻,是我最開心的事情。”眼看快過年了,她非常希望自己製作的花餑餑也能走進貧困居民的家中,讓花餑餑的美好寓意給這些家庭帶去歡樂和幸福。
春節收到這樣的禮物心裏格外暖和
2020年1月20日上午,記者和非遺傳承人姜惠一起,帶著10盒精心製作的花餑餑來到馬欄街道文苑社區。10個生活困難家庭代表已經等在這裡了。58歲的朱岩大姐對漂亮的花餑餑愛不釋手:“太漂亮了,哪舍得吃啊!”
提起自己的家庭,朱大姐感嘆道,“我的經歷可以寫一本書了。” 24年前,朱岩的丈夫因患尿毒症去世。婆婆在兒子去世後,一病不起,癱在床上整6年。“那時我不能上班,孩子才上小學,家裏根本沒有經濟來源。”朱大姐説,是父親和妹妹偶爾給她們一些經濟資助,在街道和社區的幫助下,她利用照顧婆婆的間隙,做起了居家養老,勉強維持生活。婆婆去世後,她可以出來工作了,家裏經濟稍有好轉,不曾想,2015年,剛28歲的女兒突然患上了腦血栓。5年過去了,女兒仍然有一半身體行動不便,一家人的收入僅靠她的一點退休金。
“老父親都80多歲了,我一點照顧不上,父親每月省吃儉用還要補貼我。”説及此,朱岩眼含熱淚,“我即愧對父親,又對不起女兒。”當年家裏實在太困難,孩子吃著白水煮麵長大,水果一年也吃不上幾個,應該是營養供給不上,孩子年紀輕輕就病得這麼重。“謝謝你們,沒想到過年還能收到這樣一份讓人高興的禮物。”朱岩連聲感慨,説這麼多年來,她是在街道、社區以及愛心人士的關心下才走過來的,“這些花餑餑看著就喜慶,我的日子一定也會越來越好!”(記者 趙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