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貸”將迎來監管風暴 防止變成校園高利貸

2016-05-05 12:57:12|來源:深圳特區報|編輯:許煬

  隨著消費觀念的變化,提前消費已成為許多人的生活方式。一些金融公司為了開拓市場,將觸手伸至了大學校園,然而野蠻生長的背後暴露出不少問題。今年3月,一則《大學生欠債百萬跳樓》的新聞將“校園貸”推至了風口浪尖,校園不良貸款平臺存在的問題暴露無遺。

  近日,教育部、銀監會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範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將加大校園不良網絡借貸監管力度。“這對規範校園貸市場,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消費觀會起到積極的影響。”金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當心校園貸那些“坑”

  近日,記者因事到武漢,剛走出位於武昌的武漢高鐵站,撲面而來便看到各式“校園貸”的廣告大屏和招牌,無論是可貸項目,還是貸款利率看上去都很誘人。

  “在高校密集區,各種校園貸廣告佔據了戶外廣告重頭。”銀率網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的校園網絡借貸平臺,出於搶佔市場和競爭的需要,普遍存在虛假、片面宣傳。比如,隱瞞或模糊實際資費標準、逾期滯納金、違約金等,學生真正簽約借錢或産生了逾期後,才會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借款實際費率普遍奇高,已使校園貸有演變成高利貸的趨勢。據銀率網調查,以趣分期平臺的産品“趣白條”為例,借款3000元,借款期限1個月、3個月、6個月、12個月對應的年利率分別為24.0%、17.5%、15.4%、13.5%。

  “有一家湖北武漢的平臺‘愛上貸’,其‘愛學寶’項目給出借人的收益率在20%左右。而如果加上平臺運行成本等因素,借款學生要付的年利率至少在25%以上。”有金融從業人士驚嘆。

  過度借貸後果嚴重

  “貸款門檻低、對借款人資質審查不嚴或根本沒有資質審核,誘導了學生過度借款、過度消費。”一位熟悉校園貸操作過程的人士這樣對記者説。

  據悉,校園貸目前最普遍的審查標準是“憑學生證即可在線辦理”,很多貸款平臺根本不去考慮學生的還款能力、還款來源。“不僅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也是對平臺投資人投入的資金不負責。”該人士介紹,在河南大學生小鄭跳樓自殺的案例中,小鄭假借同學的名義就能輕易獲得幾十萬元的貸款,可見很多平臺的審核和風控幾乎形同虛設。

  此外,各校園貸平臺之間對同一借款人的借款信息沒有數據共享,同一借款人可能在多家平臺同時借款,導致其負債額度過大。

  借錢太容易了,就會控制不住,但當還不起錢的時候,校園貸平臺可就沒那麼好説話了。據銀率網調查顯示,很多校園貸平臺普遍存在不文明的催收手段,比如“關係催收”,學生借款時被要求填寫數名同學、朋友或親屬的真實聯繫方式,如果不能按時還款,平臺就會把其逾期信息告知該學生的關係圈,嚴重干擾和傷害了借款學生。這些方式,是對學生權利的一種侵害,但卻成為很多平臺的常態。

  建議擴大政府助學貸款

  近日,隨著《關於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範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下發,校園貸迎來直接監管已成題中之意,然而,未來校園貸將何去何從,仍引發業界熱議。

  風控專家、網貸平臺石榴殼董事長李家安認為,校園貸本質上應屬於商業貸款,只是面向的人群比較特殊,是尚未畢業、幾乎沒有償還能力的學生。與助學貸款相比,校園貸的高成本、短期限無疑是懸在學生及其家庭頭上的兩把利劍,與信用卡透支別無他異。

  校園貸讓學生提前消費,讓攀比心理得到部分滿足,增加了家庭的經濟負擔。“我支持政府加強對此類業務的監管。商業貸款不適用於沒有還款來源的群體,如需解決這一群體的消費需求,建議加大針對學生群體的政府助學貸款。”李家安表示。

  另有業內專家也談到,當前校園貸應找準自身定位,做真正能幫助學生的業務。比如針對大學生的出國留學、深造等的學費需求或創業資金需求開發相應産品,嚴格風險控制,會是校園貸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深圳特區報記者 沈勇)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