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中國互聯網金融陷入迷霧森林?
“一年都沒出什麼事,我剛剛續投”、“網站今天早上還能打開呢”,4月6日下午上海外灘聚集了數十人,他們是中晉資産管理公司的投資人,聽聞中晉被公安機關查處,急忙來到了公司門口。但此時中晉高管已被全部扣押,投資人只能相互傾訴著心中的不安。連續幾天,公司大門緊閉,最後連“中晉1824”的牌子也不知何時被撤去了。
《日本經濟新聞》6月2日報道稱,一份中晉公司“金鑰匙3號”理財産品的宣傳單稱該産品屬於私募基金,投資人將成為有限責任合夥人,對中晉集團40家公司進行投資和貸款,屬於上海市項目。雖然廣告聽起來難以置信,但是年收益8-12%的高息誘惑依然吸引了不少投資人。
2015年,中晉推出了號稱年收益40%的理財産品,募集到了300億元的資金。其實這只是一場拆東墻補西墻的龐氏騙局。
不僅是中晉一家。股票、債券、房地産還有對衝基金,網絡上充斥著各種花樣繁多的金融産品。近期還出現了對上海迪士尼投資的理財産品。
中國經濟學家郎鹹平也由於為出現兌付危機的理財産品站臺而遭到輿論攻擊。中國當局通過官媒指出三分之一的網貸平臺存在問題,為投資者敲響了警鐘。
夢幻般的投資項目和高收益,再加上專家的鼎力宣傳,造成了中國互聯網金融的亂象。指出這些投資人缺乏金融知識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但絕不能一笑了之。日本曾經流行一個説法叫“老後破産”,中國其實也正面臨著這樣的局面。
養老金雖然與繳納基數等因素相關,但農村地區每人每月只能領到200-300元左右的養老金。即使農村消費水準較低,但這點錢也難以維繫生活。
中國人的資金歷經股市、房市、理財産品之後投入了網貸平臺。這些投資人之所以不斷追隨流行、投入畢生積蓄,也是因為想保障生活無憂這種樸實的想法。然而中國股市出現波動,中小城市也面臨著房地産庫存過剩的難題。於是騙子們盯上了人們手中無處可去的資金。在相關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的中國,互聯網金融的迷霧由此悄無聲息地擴散。(環球網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