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投顧期待“蝶變”
與線下理財師相比,除了低門檻、低費率,智慧投顧還具有易操作、透明度高的優勢。雖然起步較快,但智慧投顧在目前發展中也面臨一系列難題。未來,若要真正實現“蝶變”,替代線下投資專家,還要根據投資者風險偏好和承受力,更有效地分散風險、提高組合收益。
隨著我國居民財富持續增長,財富管理、資産配置等觀念已深入尋常百姓家,但在作出最優配置決策的過程中,不少人常常難以決斷:是聽從親朋好友的“靈通消息”?還是參考理財師的專業建議?
現在,選擇途徑又多了一條——由會理財的“機器人”幫忙決定,即採用智慧投資顧問模式。智慧投顧興起于美國,近年來在我國發展迅速,傳統銀行、互聯網公司、第三方理財平臺紛紛搶灘,引發各方資金追捧。
需求催生發展
智慧投顧的原理是什麼?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作為一種財富管理途徑,智慧投顧實際上是資産配置決策的網絡數據化,又稱“機器人投顧”。
具體來看,投資者首先在平臺上輸入個人的財務狀況、風險偏好和理財目標等數據,結合這些數據,平臺運用分佈式計算、大數據分析、量化建模等技術手段為投資者生成個人資産配置方案,如投資諮詢建議、投資分析報告、投資組合選擇等。同時,平臺還會跟蹤市場變化,當上述資産配置偏離目標時進行再平衡調整。
“80後”徐悅辰在朋友眼中是一位“理財潮人”,當多數人還不知智慧投顧為何物時,她已經開始在京東金融智投平臺上獲取收益。
“投資者首先需要在線回答6個問題,包括年齡、投資總額、平臺投資金額在總額中的佔比、投資時長、最大可承受風險和預期回報率。”徐悅辰介紹説,隨後,平臺為其生成了投資組合方案,建議1年期將資金45%配置股票型基金、28%配置固定收益類理財、10%配置債券型基金、6%配置定期理財、6%配置票據理財、5%配置貨幣基金。“用戶可在方案框架下自主選擇具體的産品,例如股票型基金一欄就有3隻産品可供選擇”。
京東金融副總裁金麟對《經濟日報》記者表示,智慧投顧業務應包括三個層面:一是大類資産配置,平臺根據檢測出的用戶特徵將其分成五大類,分別提供相應的資産配置建議;二是擇時,鼓勵用戶儘量採取智慧定投的形式,避免“高買低賣”;三是産品選擇。
“和父母偏愛的儲蓄、保本理財相比,我的風險偏好更激進,希望通過組合投資獲取更高收益。”徐悅辰説,但由於個人資産有限,她無法享受私人銀行的專屬線下理財師服務,但又不甘心讓錢躺在貨幣基金賬戶上賺取不足3%的低收益,因此,她選擇嘗試智慧投顧。
智慧投顧的目標客戶也正是與徐悅辰類似的群體。積木盒子智慧投顧項目負責人鄭毓棟表示,其目標客戶是私人銀行服務覆蓋不到、但又不滿足於“寶寶類”産品回報的人群,他預計這一人群的財富擁有量約佔全國居民財富總量的40%左右。
服務優劣互現
與傳統投顧相比,智慧投顧的顯著優勢在於降低了服務門檻。“這擊中了傳統投顧的痛點,也是智慧投顧得以快速發展的原因。”某國有銀行私人銀行部工作人員説,目前市場上“1對1”的人工投顧服務主要針對高凈值人群,中等收入階層的財富管理需求沒有得到有效滿足。
目前,大多數智慧投顧平臺對客戶的最低投資金額要求較低,部分平臺甚至為“零門檻”。此外,傳統投顧最低服務費率為管理資産的1%,而智慧投顧平臺的費率多在0.25%至0.5%之間。“借助數據分析、建模等技術手段,智慧投顧的邊際成本隨客戶增長而大幅下降,相比之下,傳統投顧的人工成本很高,因此費率也很難降下來。”上述工作人員表示。
興業證券分析師吳畏認為,除了低門檻、低費率,智慧投顧還具有易操作、高透明的優勢。“平臺的投資流程相對標準和固定,一般只需要幾個步驟就可完成;相對於傳統投顧,智慧投顧的投資組合完全向用戶公開,投資和費用等信息都較為透明”。
值得注意的是,數據分析與計算為智慧投顧帶來優勢的同時也産生了另一個問題:對時效的敏感度不高,追求的是中長期回報而非短期漲跌回報。
鄭毓棟舉例説:假如有個智慧投顧平臺能準確算出明天哪只股票會漲,當它將這只股票同時推薦給1萬個人,假設這1萬人在同一時間點買入這只股票,股票價格短期可能就被抬高,那麼,第3天、第4天再買入的用戶就有可能出現收益降低甚至産生虧損,因為部分套利空間在此前已被消化。
業內人士也普遍認為,智慧投顧應該做的是中長期大類資産配置,追求長期的穩健投資回報,而非套利性的短期交易。
投資理念需轉變
目前,國內投資者對長期穩定的大類資産配置接受度不高,散戶為主的投資者結構決定了其投資風格側重短期回報,與智慧投顧偏重中長期回報的策略步伐不一致。
“我國大部分投資者還處在從散戶向購買基金轉型的過程中,而在國際成熟的金融市場上,資金端的機構化程度較高,這更有助於開展智慧投顧業務。”一位國有銀行資産管理部人士對記者表示,我國應首先完成資金端的機構化,以此為基礎再發展智慧投顧。
除了投資者結構差別,監管差異和産品差異也是目前智慧投顧發展不夠迅速的原因。吳畏表示,我國資産管理與投資顧問適用於不同的監管規則,目前只允許智慧投顧提供基於演算法的資産配置建議,而不允許其實現自動化交易。相比之下,一些成熟市場的資産管理與投資顧問採用一體化監管,平臺可為投資者代理完成交易,服務一體化程度更高。
儘管有諸多問題待解,但智慧投顧仍被視為我國財富管理的下一個“藍海”。
零壹財經研究院近日發佈的《中國個人理財市場研究報告(2015)》顯示,截至2015年底,我國互聯網理財的市場規模已接近2萬億元,參與用戶累計達3億人。“長尾客戶潛在空間巨大,組合投資需求上升但目前投資渠道單一,智慧投顧發展後勁十足。” 東吳證券首席證券分析師郝彪説。
宜信財富“投米RA”首席投資官王福星表示,智慧投顧平臺可根據投資者風險偏好和承受力,為其提供全球化資産配置方案,進而更有效地分散風險、提高組合收益。同時,各方應繼續培養投資者的長期資産配置理念,推動整體市場進一步發展成熟。(郭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