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野蠻生長 校園網貸迎來合規窗口期
近日,隨著重慶、廣西、深圳等多地多項監管文件的發放,校園網貸行業再次成為關注熱點。業內人士認為,在相關規定密集出臺的同時,校園網貸也將告別野蠻生長的狀態,並將迎來合規窗口期。
今年4月,教育部和銀監會聯合印發《關於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範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認為部分不良網貸平臺採用虛假宣傳的方式,誘導學生過度消費,以致陷入“高利貸”陷阱。這是監管層首次透露對校園網貸風險的關注。
隨後,密集的監管政策陸續出臺。8月中旬,重慶市金融辦、市教委、銀監局聯合發文,給校園網貸列出八項負面清單,包括提高學生貸款的發放門檻、不得直接向學生提供現金貸款、不得變相發放高利貸等。
深圳互聯網金融協會也發出自律倡議,對行業提出9條禁令,除要求校園貸平臺做到風險提示、借款學生審核,還強調了對借款用途的審核,“除助學貸款、創業貸款等有助於學習工作的貸款業務外,各企業不得向借款學生提供其他用途的貸款”。深圳互金協會要求校園網貸平臺在三個月內完成整改工作。
在8月底舉行的網貸監管細則發佈會上,銀監會發言人也強調稱,“對校園網貸採取五字整治方針:停、轉、整、教、引”。
據記者了解,當前校園借貸平臺大致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電商+金融,基於消費場景的模式,以京東校園白條、支付寶螞蟻花唄、分期樂等為代表;第二類則是各地監管部門著重治理的不合規平臺,多為現金借貸。這類平臺缺乏專業的運營能力、風險控制能力和資本運作能力。
業內人士指出,近期的多項監管政策恰是針對第二類不合規平臺推出的,而在凈化環境後,合規平臺或將迎來持續健康的發展。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大學生的金融需求主要分為兩類,分別為助學貸款和消費類貸款。其中,助學貸款的主流供給方式仍是銀行和學校合作提供。但消費類的金融供給方則在近年發生了不小變化,先是銀行信用卡成為主流供給方,但隨著其被叫停,這部分需求變成了由小貸和民間金融涉足並滿足。此後,互聯網金融崛起,並成為校園消費類金融需求的主要供給方。
2013年,互聯網消費金融開始切入大學生分期市場。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4月,京東金融推出了校園白條,此後的2016年初,京東金融又推出了教育白條。
南京審計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劉驊指出,今年初國務院印發的《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首次從國家層面確立普惠金融的實施戰略,證實了消費金融在未來發展的重要性;聯合國發佈的《2015全球人口發展報告》也稱,90後在逐步成為消費的主力軍。綜合來看,發展“校園貸”能夠激發在校生合理的消費潛力,助力在校生養成獨立的消費習慣,因此,應按照“堵不如疏”的理念來看待“校園貸”。(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