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保險異軍突起 保費4年增長20倍
隨著“互聯網+”戰略持續發力,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漸成共識,互聯網保險行業正在異軍突起。
11月20日,在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和復星集團聯合主辦的首屆全球互聯網保險創新論壇上,中保協發佈了《2016中國互聯網保險行業發展報告》(下稱報告)。該報告顯示,互聯網保險保費收入在過去4年間增長了20倍。
4年保費增長20倍 人身險佔比首超財産險
據中保協統計,2015年保險業互聯網保險業務收入為2234億元,比2014年增長了1375億元,同比增幅達160%,保費規模比2012年增長了20倍。2015年中國保險業整體累計實現保費收入24282.52億元,比2014年增長了4047.71億元,增幅為20%。
2012-2015年中國互聯網保險增長情況
中保協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2015年是互聯網保險發展的元年,保監會連續批復3家互聯網保險牌照,各大平臺如雨後春筍般涌現,保費及保單數量增長也突飛猛進。
按照産品結構劃分,互聯網保險包括互聯網財産險和互聯網人身險兩種。2015年,互聯網財産險和互聯網人身險實現保費收入768.36億元和1465.60億元,在互聯網保費總收入中佔比分別是34.39%和65.61%,互聯網人身險收入首次超過財産險。
2012-2015年互聯網財産險和互聯網人身險收入結構比較
《報告》數據顯示,無論是互聯網保險,還是整個保險行業,人身險業務保費收入增量佔行業保費總收入增量的比例(即保費增量貢獻率)都是逐年增加的,而財産險的保費增量貢獻率則逐年下降。
從市場競爭格局看,互聯網財産險市場集中度遠高於傳統業務,2015年互聯網財産險保費收入768.36億元,CR8為94.16%(CR8是指8個最大企業佔有該市場的份額,CR8越大,該行業集中度越高,市場競爭越趨向於壟斷),其中人保財險和平安産險合力佔據近74%的市場份額。互聯網人身險市場則呈現中小公司領跑的局面,富德生命、國華人壽、前海人壽等中小公司的市場份額居前。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在互聯網財産險業務險種結構中,車險業務佔比雖較去年有所下滑,但93.2%的佔比仍保持絕對優勢。互聯網非車險熱銷産品中,退貨運費險獨佔鰲頭,實現保費收入高達17.8億元。
螞蟻金服CEO井賢棟稱,今年雙十一當日,螞蟻金服協同國內九家保險公司完成保單銷售量高達6億筆,消費保險如退貨運費險、産品品質險等新型保險穿插在新的商業關係和消費關係中,為互聯網保險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新技術驅動發展 風險保障功能不足
井賢棟同時表示,新技術、大數據驅動保險業升級已在整個行業中達成共識。
中國保監會前副主席周延禮總結概括了當前正影響互聯網保險發展的四大技術。首先是區塊鏈技術,區塊鏈技術生成的分佈式共識機制以及客戶信息的全面驗證模式有力保障了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大大降低了信用和連結成本;其次是物聯網技術,在物聯網技術下,感測器可以獲取客戶的歷史數據並實時觀察客戶行為,通過收集海量客戶數據,能夠對細分人群的風險數據進行精確分析;三是人工智能技術,從銷售、客服環節入手,到後續精準定價、精準行銷、風險控制、保險反欺詐等領域,人工智能技術均可提供諸多支持;最後是基因診療技術。美國一些商業健康險産品已將基因檢測的相關費用和治療藥物納入報銷範圍,但是基因檢測在醫療保險中應用目前還需考慮一些特殊規則。
平安集團總經理任匯川表示,借助新興技術,比如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能極大地改變保險公司的成本結構,推動保險業産生全新的業務模式乃至商業模式、産品模式,進而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
儘管我國互聯網保險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但也同時暴露出一些突出問題。
任匯川在解讀《報告》時指出,目前,互聯網保險風險保障功能仍顯不足,産品創新的碎片化特徵顯著,雖然發揮了擴大可保風險的作用,但對於關乎人民基本生存的健康、疾病等領域的風險管理作用較為欠缺。同時,第三方合作業務模式面臨挑戰,過分依賴第三方平臺擴大業務規模,不僅導致保險公司議價能力下降,也使保險公司後臺化,使收集客戶數據、挖掘客戶需求的難度加大。此外,互聯網保險産業鏈佈局缺乏頂層設計,新興技術創新應用不足。
基於此,《報告》對行業發展提出了前瞻性建議:加快探索行業頂層設計、超前謀劃産業鏈條佈局、切實強化産品保障屬性、深入研究新興技術應用以及大力夯實基礎設施建設。(殷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