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黃燈”成信託“觸網”最大壁壘

2016-03-07 08:38:31|來源:北京商報|編輯:許煬

  (原標題:監管“黃燈” 信託“觸網”最大壁壘)

  擁抱互聯網已成為擺在所有金融機構面前的課題,向來相對保守的信託也不例外。數據顯示,目前行業中僅有約1/4的公司上線了App客戶端,且網上交易平臺、微信公眾號等互聯網宣傳渠道開通率也不高。究其原因,還是由於監管層沒有完全拆除長期以來對信託業“觸網”堆砌起來的壁壘。

  近日,萬向信託推出了App客戶端,除了可以進行産品推介、在線諮詢等服務外,還可以進行産品預約、專項財富管理、私人信託服務等。與此前平安信託、中信信託、上海信託等公司已推出的App客戶端功能差異不大,均不再局限于産品介紹,但認購環節仍相對薄弱甚至缺失,線上預約産品後,還需要到信託公司簽署合同。

  這與信託産品的高門檻不無關係。以公眾最為熟悉的銀行App客戶端對比,銀行的移動客戶端基本覆蓋查詢、轉賬、理財等功能,但銀行理財認購起點普遍僅為5萬元,而信託産品的認購起點最低也動輒100萬元,使得完全放心在線上進行認購的投資者少之又少。

  除了高門檻讓線上認購功能難以得到發揮,信託App客戶端在推送信息上也面臨著不小約束。格上理財研究員樊迪表示,基金管理辦法明確規定私募産品不能公開宣傳推介,信託本身的類私募屬性和互聯網的公開性是相悖的,目前來説監管層面還未完全放行。這讓信託公司頗有顧慮。

  數據顯示,目前推出移動App的信託公司僅有不到15家,佔68家信託公司總比約1/4,微信公眾號開通率也僅有53%。樊迪表示,監管層的態度或許是很大一部分信託公司並未開展微信公眾號等互聯網宣傳渠道的原因。

  好消息是,監管層的態度正在日益明朗化。去年7月,央行等十部委頒布的《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讓信託業融入互聯網金融獲得了政策上的支持。《意見》明確提出要鼓勵信託機構依託互聯網技術,實現傳統金融業務與服務轉型升級,積極開發基於互聯網技術的新産品和新服務。

  同時,隨著互聯網生態的不斷擴張以及信託業轉型進入實操階段,信託“觸網”已是大勢所趨。

  信託“觸網”的未來發展也備受業內看好。樊迪認為,信託和互聯網結合的空間是很大的,未來可能有通過互聯網實現信託産品的流通轉讓、質押融資、眾籌投資信託等新型模式,可以解決長期以來信託被詬病的高門檻、流動性差問題。(北京商報記者 程維妙)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