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行業2017展望:或遭遇兩隻黑天鵝
新的一年開始了,又到了辭舊迎新的時候。從一個行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未來就孕育在過去之中,是沒法談所謂的舊與新的。就支付行業而言,2016年有著不同的意義,使得2017年也變得撲朔迷離,既有潛在的黑天鵝,也有真真假假的風口。
如果要用一個詞總結支付行業的2016,筆者願意用“驚變”二字;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展望2017,筆者願意用“未知”二字。如果你對支付行業感興趣或者是從業人士,不妨讀讀本文吧。
幾個視角下的支付2016
從行業的角度,這一年發生了很多事情,比如三類賬戶確立、網聯框架出臺、掃碼支付合規、收單業務費改以及手機Pay的短暫興衰……
這些事情的發生又衍生出很多現象,比如鉅額罰單、續展延期、牌照並購潮、巨頭提現收費、傳統金融佈局新興支付等等。
這些變革均對行業有著重大影響,一年出來一個就夠行業消化的了,更何況是一年之內的密集出臺。在此,筆者不想流水賬式記錄,也不想重復重點事件的觀點解讀,不妨截取幾個視角,簡單勾勒下2016年支付行業的變局。
市場份額:第三方支付“攻勢”兇猛
市場份額是會説話的。央行數據顯示,2016年1-3季度,第三方支付機構共處理網絡支付業務1111.42億筆,合計金額68.27萬億元;而同期銀行業金融機構共發生電子支付業務991.32億筆,合計金額1884.61萬億元。在筆數上,第三方支付已經實現了超越,金額上的差距雖然很大,但一直保持著縮小的趨勢。
從市場份額上看,2016年2季度開始,第三方支付在網絡支付筆數上實現了逆襲,金額佔比觸底回升,且在第3季度延續了升勢。
可見,從市場份額變遷的角度看,第三方支付在2016年依然處於“攻勢”,高速發展的朝氣仍在。困難和問題雖多,但增長依舊,這大概可算作第三方支付2016年最讓人欣慰的地方。
競爭環境:銀聯反擊與銀行覺醒
在大數據金融時代,支付的目的雖然沒有實質改變,但支付的價值已經遠遠超出了支付本身。支付不再僅僅是交易雙方為完成交易而進行的貨幣債權轉移的工具,支付活動所掌握的客戶信息、交易信息等各類數據經由大數據金融的開發利用,成為智慧行銷和大數據風控的重要支撐。
對互聯網金融而言,第三方支付的存在更是使得其得以建立獨立於銀行之外的賬戶體系,大大加速了其“脫媒”的進程,與銀行的關係從依附到獨立甚至競爭。
支付一直是銀聯的主業,銀聯在2016年先後通過雲閃付(發行閃付卡、閃付POS、手機Pay等)、掃碼支付等,對第三方支付展開反擊,戰局剛剛拉開。
同時,意識到支付價值本身的蛻變,銀行也不再把支付視作創造中間業務收入的普通業務,而是開始將其視作內部信息整合、客戶整合以及各類銀行業務開展的基石,真正開始覺醒,並作出反應。關於這一點,大家不妨從以下幾個跡象感受一下。
作為最主要的服務窗口,目前各大銀行的手機銀行越來越有互金范兒,支付轉賬開始被放在黃金位置。前幾日中國銀行APP改版,其展現風格和蘇寧金融APP簡直如出一轍,風格轉變的背後是思路的轉變。此外,掃碼付的鬆綁、銀行三類賬戶新規等,也為銀行在支付業務上發力掃清了障礙。
巨頭覺醒,註定2017年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第三方支付的從業者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對消費者而言,倒是好消息來了,不出意外,支付補貼的紅利期馬上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