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投顧並非全能
全世界的金融圈都在討論如何讓新的技術為投資者賺更多的錢,並且將風險控制在極低的水準線上。於是機器人投顧應運而生了。這是繼機器人搶了媒體人飯碗之後又來搶灘券商營業部。
事實上,機器人中國證券業協會在2016年5月就公佈一批重點課題研究項目,33家券商以及其他機構申報的64項重點課題研究獲得立項。這些課題中,在證券經營機構業務發展這一領域,機器人投顧這一新興業務獲得多家券商的關注。從券商的研究領域可以看出,越來越多的券商已經意識到數據資産的重要性。因此,機器人投顧一定是未來的一個發展趨勢。
首先來普及一下概念,智慧投顧(robo-advisor),即機器人投資顧問,是指人工智能的産品基於客戶自身的理財需求,為客戶提供投資顧問服務。智慧投顧自2008年在美國興起後,獲得巨大發展。智慧投顧傳入中國後,得益於國內個人投資者對網絡的普遍接受和個人投資理財服務需求的提升,國內的智慧平臺從無到有,呈現井噴式發展,已有二十多家互聯網金融平臺及金融科技公司涉足智慧投顧。花旗研究報告中預測在未來十年內,智慧投顧的市場總額將達到5萬億美元。國際知名諮詢公司AT Kearney更加樂觀:未來五年,智慧投顧的市場複合增長率將達到68%,到2020年,智慧投顧行業的資産管理規模將突破2.2萬億美元。
智慧投顧有什麼優點?區別於傳統投資顧問服務的高門檻,以及需要交納佣金,智慧投顧可以為所有普通人服務。交易方面也為投資者提供優惠,以錢景私人理財為例,網上申購基金最低四折優惠,相比在銀行申購基金費用低,貨幣基金免申購費。
舉個例子,北上廣深月入一萬的職場小白領,扣除每月的房租、伙食、通訊、交通及其他固定支出費用後,月余4000元,假設存款20萬元。這遠遠達不到專業投資顧問的理財門檻(100萬元起,並交納1%佣金)。並且由於平時忙於工作,自身又缺乏理財經驗,只能把閒錢存入銀行。對這類普通投資者,智慧投顧無疑是最佳選擇。
從目前券商推出的“智慧投顧”産品來看,以廣發證券推出的貝塔牛産品為例,服務內容包含股票策略和大類資産配置策略兩類。它的股票策略包括短線智慧、綜合輪動、價值精選、靈活反轉4類策略;資産配置策略對接八大類海內外資産優質産品;同時低投資門檻確保能夠滿足眾多中小投資者需求。
各種溢美之詞天花亂墜,但是真正讓機器人來替你理財靠譜嗎?人們是否真的願意讓這位看不見的“投資顧問”來替自己打理閒散資金呢?醜話説在前頭,智慧投顧也並非全能,面對忽然而來的金融風險,也會出現虧損,比如英國脫歐這種黑天鵝事件。
智慧投顧首要任務是規避風險,這與中國投資者的觀念還存在一定的差異。由於偏好風險交易,國內更多的投資者注重的是收益率而非風險,因為比起虧錢,大家更害怕賺不到錢。因此,智慧投顧的操作手法以及産品收益不一定能達到國內投資者的心理預期。互聯網分析人士指出,這也説明機器人投顧的核心仍是雲計算和大數據分析,即從浩瀚的投資信息中找出最可能受市場關注的那部分,通過演算法,參考個人習慣,用數據的方式呈現出來。機會總是稍縱即逝,在行情瞬息萬變的金融市場上,機器人總會比人敏銳得多。
這麼説來,這種技術與蘋果的語音助手“Siri”、百度新推的電腦秘書“度秘”類似,就是計算機自我學習和對海量數據的分析。但大數據分析有局限性,只能從現有的信息中分析,要根據複雜的政治金融環境來判斷資金走向依然無法取代人類。(張騫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