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需繼續堅持包容性監管
發揮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是未來金融體系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作為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普惠金融被全球廣泛認為是服務經濟社會特別是中低收入階層的有效手段。普惠金融體系在2005年在聯合國倡議下成為很多經濟體的重點發展方向,我國在2016年初發佈了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致力於提高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和滿意度。G20杭州峰會上發佈的《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更是倡議各國,要以推動數字金融服務為首要工作,促進普惠金融體系的發展。近期,對我國科技金融領域的監管出現較多議論,筆者認為,包容創新和防控風險相結合的“沙盒監管”成為全球發達經濟體重要的監管探索,以新興技術為支撐的“監管科技”成為防範金融科技風險的技術主流。當前我國科技金融産業發展需繼續堅持包容性監管。
數字化是解決普惠金融發展核心制約的最有效方法。普惠金融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這其中最為核心的約束就是成本收益的不匹配。數字化等金融技術及其在金融領域的運用使得普惠金融的成本大大降低,長尾效應、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的産生使得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和滿意度大大提升。可以預見的未來,信息技術、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化金融科技的廣泛運用,將進一步提高金融服務的普惠性。
數字化是金融體系強化競爭力的基本途徑。未來的金融發展中,金融體系的脫媒將會更加的明顯,而脫媒的支撐力量則是新興的技術。金融服務的競爭將從傳統的牌照獲取、資本補充和渠道拓展等的競爭轉變為技術創新、場景創造和跨界融合等的競爭。比如,人工智能技術提升大數據處理效率,通過深度學習的方式不斷迭代升級,模擬人類思考方式,用技術拓展金融服務的邊界,甚至可能重構金融體系的要素分佈及其配置機制。基於數字化的金融技術和金融創新將引領未來金融體系競爭新格局。
數字化發展將給金融體系帶來潛在的風險,金融創新和風險管理的平衡是數字化普惠金融機構提供者需要考慮的核心任務。不管是傳統金融,還是數字化金融,都有其各自秉性的風險特徵。數字化等金融科技更加具有資源要素整合的能力和生態體系構建的功能,並逐步呈現出跨界化、去仲介、去中心以及自伺服等特徵,可能導致風險跨界傳染、監管機構虛化、監管有效性弱化以及技術失敗等重大風險。在技術驅動創新的過程中,數字化普惠金融機構需要嚴控技術風險和相關的金融風險。
包容性監管應成為數字化普惠金融的監管原則。數字化等金融技術為普惠金融的發展提供了基本支撐,亦是未來金融行業競爭力提高和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力之一,監管機構對於數字化普惠金融的發展和監管應該是採取一個鼓勵創新、包容監管、有效規範的監管框架。鋻於英國、美國、新加坡等國的實踐,包容創新和防控風險相結合的“沙盒監管”成為重要的監管探索,以新興技術為支撐的“監管科技”成為防範金融科技風險的技術主流。鼓勵包容金融創新,甄別偽劣互聯網金融,著力加強監管創新,強化風險防範,實現金融創新與有效監管的動態平衡,是數字化普惠金融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法律與金融監管研究基地副主任 鄭聯盛)